报告文学 | 八卦岭之春(下)
读创文化广场 2020/06/30 16:18
作者:何 良 (深圳)
(三)一袭书生气,满腔赤子情怀。
198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在广州市华泰宾馆会议大厅,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讨会”正在举行。一个戴着方框眼镜、学者模样的中年人在滔滔不绝发言。当谈到中国企业面临深化改革、松绑放权问题时,他认为中国没有企业、中国企业的领导人目前还不是真正的厂长或经理……一言既出,台下一片哗然。作为会议秘书,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是省政府经委主管的广东省企协主办的一场理论研讨会,与会人员都是来自各方面的头面人物。尚志安作为省企协领导点名邀请的嘉宾,可千万不能有半点差池。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只是尚志安的观点。约在1986年11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发表了一篇叫《创立具有活力的、真正的企业》的文章,文中转述了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小宫隆太郎在一篇研究中国企业的论文中提出的一个爆炸性观点:“中国不存在企业,或者几乎不存在企业!”(引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86年第11期)当时的中国经济理论界,像炸了锅般地热闹非常。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回应或“接话茬”的,有还是没有?理论依据呢?普遍的说法是: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沿袭前苏联那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分单一,政企不分,企业领导由政府任命、具有双重领导职权,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当时,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1986年12月)还没出来。当时我在省企协学术研究部和《管理良友》杂志工作,对经济学界的这一动态比较关注。尚志安的发言,大概也基于前不久经济学界这种背景。
尚志安考察开发前的工业区现场(尚敏智供图)
尚志安是个爱读书、勤思考的人。他对企业改革与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已有几年了,也在我们杂志发表过几篇研究文章。作为广东省企协的理事、广东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理事,他在广东工交系统算是小有名气。按照当时的说法,尚志安属于“自学成才”那种,他从1958年走出校门到广州工作,从没间断过读书自学,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印象是满脸的书卷气。在广东省经委系统,当时结合企业改革增强活力工作,分期分批组织学习和推广国外企业18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我们省企协培训部的“企业管理培训班”一期接一期几乎没中断过。尚志安不但自己学,还要求把员工学习当作公司的“福利”来执行。在工业区开发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很忙,经常要加班加点,休息时间少之又少,但是,尚志安十分重视组织员工培训和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他说我们开发的是现代化工业区,我们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懂管理的管理专业队伍。据1985年9月统计,公司全行业中方职工已达681人,其中干部290人(工程师95 人,助工、大中专院校以上学历有近125人)、还聘请国内外12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公司的各行业顾问。三年来共组织分批培训近20期,培训人数达近1000人次。那次在上林苑酒店聊天,聊到带领一班人学习管理方法、管理应用与管理岗位问题。我开他玩笑:你都不是学管理专业的,怎么能当好大公司经理?他马上激动起来:“‘企业的失败源于管理者的失败,管理者的失败源于他们不善于工作……没有任何自然法则说明:优秀技术人员不可能是优秀管理者,他们将来也未必能成为出色管理者’,大学教授不一定能当好大学校长、主任医师不一定能当好医院院长……”(引自巴达威《管理者为什么会失败》,科技进步与进步杂志社出版)好家伙,巴达威的《管理者为什么会失败》居然能背得这么熟!
尚志安出席中国经营管理研究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言(尚敏智供图)
1986年,我正在做一个杂志专栏《厂长经理的苦恼》和《厂长的呼声》,当时的尚志安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个风云人物,我想与他约个稿。5月的一个下午,我趁参加深圳蛇口的一个文化沙龙活动的机会顺道约访他。到他办公室时他不在,等了约一个小时他才回来。在他连声道歉时我打断了他的话:“您猜我刚才走进您办公室时想到了什么?”
“想什么了?”他说。
我告诉他,“我想到了一个场景:一面落地玻璃墙边,一个穿着雪白色衬衣、系着深红色斜纹领带、风流倜傥的儒商,轻轻地吸了一口烟,休闲地欣赏着玻璃墙外的风光……”
“哈哈,一分钟经理啊!”他点上一支烟,说“我也想啊,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批评。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可是谈何容易啊?近40个二级企业,大多缺乏管理经验,我现在是疲于奔命啊!哈哈,今天当不成一分钟经理了,对不起。”
尚志安是一个十分勤奋实干的人。这些年来,除了工作就是学习,管理学方面的书确实读了不少,感觉到你聊哪个论题他都能接上茬儿。同时他对员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也是一刻也不放松啊……
尚志安是个性情率直、心胸豁达、悲悯善良的人。他曾说要从管理学人性管理的角度,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和成长。他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是发自内心的,他把员工的学习培训当作培养员工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把关心员工的生活疾苦和困难,当作自己的一项本分工作。
尚志安在办公室(尚敏智供图)
在八卦岭工业区开发初期,由于条件限制,他们吃饭没饭堂、睡觉没瓦房。只好在公司大院的一块平地里搭一排竹棚住宿,不料1983年一场强台风将整排竹棚掀翻了,大伙儿又无家可归。于是只好又重新搭建,当然,还是竹棚。那天,看到大家兴高采烈地搬进竹棚时,尚志安心酸啊!他说他永远记住这个很凄凉的情景。当时他就暗下决心:只有公司发展稍微有积蓄了,他一定千方百计优先给跟他闯荡创业的兄弟姐妹们住上楼房。结果公司熬到当年年末,刚好售楼、还贷等都比较顺利,已有一定资金结余时,他第一时间想到要给大家买房,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当时正值园岭新村商品房开售,他立马决定订购三栋商品楼,共近200套房,让员工们在1984至1985年家家户户陆续住上新房。后来几年,公司不断发展,员工越来越多了,他又不失时机在下步庙购置了几十套新房。当回忆当年尚志安决定为员工购房的情景时,不少与尚志安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们都忍不住百感交集,泪眼朦胧……
四、结 语
走过上步、走过八卦岭,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深深敬仰尚志安和深圳市工业发展服务公司第一代“拓荒牛”们!我为他们流过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滴鲜血而深深感动!我为他们传承下来的艰苦创业、敢想敢干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而深深感激!他们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荆棘路上一群平凡而伟大的探索者,他们的辉煌历史和光辉事迹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精神之魂。
走过上步、走过八卦岭,我以一种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区开发先驱者尚志安,缅怀他观念创新、理念超前、格局宽阔、敢为人先的传奇事迹。尚志安从许下军令状,进军上步轻工业区到八卦岭工业区,都以一个特区拓荒牛的勤劳、勇敢、奉献和敢为天下先精神鞭策自己,是我们追寻和看齐的标杆。
走过上步、走过八卦岭,从观念创新和理念超前方面,回顾尚志安带领“深工发”的“拓荒牛”们走过的历程,我们惊喜:上步轻工业区和八卦岭工业区的规划建设蓝图,即便近40年后的今天,仍焕发出青春朝气和无穷魅力;八卦岭工业区大马路两旁的绿化带等设计理念,即便近40年后的今天,仍然恰成时尚、不误春时,这是“深工发”第一代拓荒牛们留给其后人的最后一块最具品位、最具工业区历史文化意义、也是最值钱的一块风水宝地!(2020年4月10日于深圳)
【作者简历】
何良,笔名:热带寒潮,海南文昌市人。二级作家、纪录片导演、摄影家。广东省作家协会重大题材文学选题签约作家,广东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深圳市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多家报刊专栏作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CIBN)文旅中国频道《文博视界》栏目制片人、总编导,金浪潮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1980年以来坚持文学创作,公开出版和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约两百万字,有多篇作品获全国、香港、华文文学奖项,并被选入《中国散文大系》等全国文学精品典藏。
主要作品、著作有:《秋天的馈赠》(1998)、《遭遇真情》(2002)、《爷爷的曼谷岁月》(2007)、《孤独与激情》(2016)、《来自南半岛的阳光》(2017)、《古巴之梦》(2018)、《侬是文昌人》(2019),《九十年代:一个发展社会学视觉》(2020年)。
主要影视、纪录片作品:专题片《艺术与市场嫁接》(2006,副编导),大型人文纪录片《追梦中国》(2014—2016,总策划、总导演),纪录片《大雁之歌》(2019,导演、撰稿、制片),10集人文纪录片《情满帕米尔》(2019—,总导演、主撰稿),纪录片《母亲嫁衣》(2020,导演、撰稿、摄影),《生命之歌》(2020,导演、撰稿)。
读创编辑胡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