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本书为余秋雨的散文集,各版本之间的文章数量有所不同,仅针对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的版本进行记录。高中时,威哥桌面上放着这本书,当时想也抽时间去看看,终于在十几年后完成了当时的想法。
本书在叙事方式上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渲染色彩:正面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过是句式还是案例转折,非常适合作用高中时写作用时引用或是模仿;反面看很像是在喊口号,显得情感做作,但是亲身经历的宦游决计无法刻意营造。
换个角度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以如今的阅历,看到南通的狼山、杭州的西湖和成都江堰等涉足过的景点,有了一种在大众点评或携程山看旅游博主的笔记,并与之勾动回忆,形成跨时空的旅游心得交流,尽管是阅读,但关于景点的记忆却受到它影响,并随之改变原有认知。故而面对柳侯祠、敦煌、三峡等尚未踏足的地点,多了一丝神往和遗憾。所幸,我们都还有机会跟着书本去旅游,去看看当年作者笔下的世界和如今有了什么不同。一直没变的似乎是尴尬的上海,人和人面对上海的体验感是不一样的,张雨绮说上海让她安逸,杨超越认为上海找工作太难了。余秋雨在写《江南小镇》时大概不会想到,如今千篇一律大古镇模式让黎里、周庄、同里都没什么不一样。面对黎里,余秋雨提到它是因为柳亚子,房琪提到它是因为115条弄堂连出的吴侬软语,但我只记得辣鸡脚。
旅游是地域与人心结合的产物,余秋雨以文化为核心形成旅游路线,贯穿历史底蕴。和这几年浙江大力推动的唐诗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洞庭一角》一文中提到的贬官文化,同样是唐诗之路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难怪如今是文旅局而不是旅游局。以何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赓续中华文脉中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赋予一切社会命题以人格意义,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全书中我最熟悉的景点是天一阁,因为工作关系,拜访天一阁更和回家没什么不一样,天一阁适合雨天前往,如果赶上志愿者免费讲解就更绝妙。然而周边许多宁波人表示,和余秋雨一样没有去过天一阁,不知道是觉得反正在宁波随时都可以去,还是很多人觉得此类景点无甚吸引力。思来想去,只能归结为不好停车和参观收费。毕竟作为以藏书出名的地点,大多数藏书游客恰恰无法欣赏,在经历巧取豪夺和盗窃战火后,钱绣芸的遗憾成了如今所有人的遗憾。
来自以敦煌的文物流逝海外、天一阁的藏书被盗窃为代表文化苦旅中的“苦”,我更愿意理解为岁月长河下,无法阻止文化被破坏的内心的痛苦,此种痛苦在翻阅典籍中了解其往日的繁盛后,更为不甘。王道士类似如今的文保员,但是没有做好文物保护第一关,可倘若将责任简单的归结到他身上显然不公平,毕竟建国后许多文物都是从废品回收站抢救回来的,很多人直到现在都没有这个意识。不管是王道士还是他接触到的一切官员,对敦煌文物的重要性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是时代的局限还带有人性的选择,眼前直观的利益直接会影响个人的决定。
出国旅游方面,以南洋地区华人为代表的群体体现出另一种华语文化,这几年很火的马华文学正是基于此段历史下诞生。记得在新加坡旅游时问路,对方尽管是华人,但明显能感受到用汉语表达时的生硬和焦急。如书中所引用: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在新马的华人后裔形成了巴巴娘惹文化后,究竟是算中华文化的延续还是改变?
另及,《信客》最为特殊,在初中时学过,信客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彩排,随时都是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