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走进KTV,
七八十年代一些老歌曲,
都会成为霸屏神曲。
像《千年等一回》、《渡情》、
《美酒加咖啡》、黄梅调的梁祝……
不管会不会唱,
任谁都能随着音乐哼几句,
既怀旧又经典,
气氛很快就能热起来,
年龄代沟神马的统统不存在了。
这些“神曲”大多是上世纪的,
余音绕梁了几十年,传唱度仍很高,
没有因时代和流行的变迁而被淡忘,
反而历久弥香。
但你知道吗,
这些歌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他就是捧红过邓丽君、凤飞飞,
提携过齐秦、许茹芸等,
参与创作众多琼瑶剧主题曲的
台湾国语流行曲的标杆舵手
——左宏元。
从1956年左宏元自音乐系毕业至今,
62年间创作的歌曲超2000首,
这样的高质高产着实令人佩服,
也让人好奇,
左宏元是如何创作出一首首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曲目的?
他的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 1 -
就拿《千年等一回》来说,
听过无数次,
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藏着一个秘密。
前不久,
在《新白娘子传奇》26年大聚首时,
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
《千年等一回》原版创作的间奏是什么?
赵雅芝等给的答案都模棱两可,
创作人左宏元做了解答。
原来,间奏不是啦啦啦,
也不是刷拉拉,而竟然是,china。
仔细听了一下高胜美的原唱,
的确是chi~chi~na~a~
<1分11秒处>
而在左宏元和徒弟演绎的版本中,
china清晰可见。
知道这个答案后,
很多网友都忍不住留言点赞,
除了表达震惊以外,
一种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为什么要在间奏唱china?
左宏元解释说:
白蛇传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戏曲和传统音乐的代表。
但是要偷偷藏着唱,
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
可能被禁播,
所以字幕一直没有呈现。
左宏元作为老一辈艺术家,
他把这颗赤子之心,深深地埋在了创作中,
音乐在他看来,每一个旋律,
都应该是有价值的。
- 2 -
左宏元1930年出生在安徽芜湖,
小的时候,
他的家乡总是有走街串巷的戏班子,
左宏元是家里最顽皮的一个孩子,
经常跑去戏班子玩耍,
跟着一起唱戏,不知不觉,
竟然学会了很多戏曲,
这也成为了左宏元的音乐启蒙。
可好景不长,战乱四起,
左宏元被迫离开了家乡,
东躲西藏,流浪街头,
甚至有段时间,和猪同吃同睡。
"猪打呼,我也打呼,
分不清谁在打呼啦!"
他的童年,充满艰辛和危险。
1949年,左宏元跟着人群跑到了台湾,
之后进入了台湾政战学校音乐科,
从此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但左宏元最开始的创作,
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儿歌,
大概是童年长期的流离失所,
他希望每一个孩子的童年,
都可以变得朝气蓬勃,活力十足。
有人问他,写儿歌能有什么出路?
他拍拍草稿,玩心大起:
儿歌也可以朗朗上口,
也可以成为流行乐啊,
不信你们看我的!
他尝试用了一种很新鲜的节奏感.。
比如,门前一棵葡萄树,
嫩嫩绿地在发芽,
也可以写成"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在发芽。
就这样,到现在,
依然备受儿童和家长喜爱的《蜗牛与黄鹂鸟》诞生了。
之后,那些听儿歌的孩子长大了,
左宏元的歌也从儿歌写到了校园歌曲。
1980年,由左宏元作曲,
庄奴作词的校园歌曲《踏浪》,
火遍了两岸三地,引得无数人翻唱。
- 3 -
开始投入音乐创作以后,
左宏元就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
叫做古月,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
左宏元解释说:
古,是他觉得,中国味儿,
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月,代表着女性的温婉,
他希望自己可以
替女性这个弱势群体发出一些声音。
于是,左宏元的创作方向,
开始向女性乐曲转变。
1969年,台湾首部电视剧《晶晶》被推出。
左宏元担任主题曲创作。
当时,为了让这个主题曲更完美,
他们选拔了很多优秀的歌手,
但左宏元最终推选了一个14岁的小女孩。
丝毫没有犹豫的一眼就看中了:
她扎着小辫子,穿着小短裙,
长得特别可爱,声音特别甜,
还很爱笑。
这个小女孩,就是邓丽君,
从那天起,左宏元成为了她的老师。
《晶晶》之后,邓丽君一炮打响,
左宏元成为了她的专门作曲人,
师徒二人完美配合,
邓丽君也成为了当时歌唱界
第一个拥有量身定做曲目的歌手。
左宏元为邓丽君打造了《美酒加咖啡》
《千言万语》《风从哪里来》等歌曲,
这些歌,经过邓丽君完美的声线和情感演绎,
成了跨越年代和国界的经典。
谁人不知邓丽君?一领风骚数十年。
这里面,左宏元功不可没。
- 4 -
梁宏达在访谈节目中说,
左老师是歌坛伯乐。
伯乐的一生,
都是为了寻找那一匹匹千里马的。
这样说来,
左宏元大概为流行乐坛贡献了一百匹千里马。
甚至有句话形容他:
“古月出品,必属精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琼瑶的影视剧火得一塌糊涂。
左宏元不仅亲自手把手教琼瑶把小说改为剧本,
甚至还成为了琼瑶和平鑫涛的证婚人,
之后,他几乎包办了琼瑶作品里
所有主题曲和配乐。
1990年,一首《婉君》,
听得人百转千回,
有一个女孩名叫婉君,
刻在人们脑海里的,
不止幼年金铭的那双大眼睛,
还有这首百听不厌的歌曲。
1993年,一首《青青河边草》,
带着明快的节奏,冲进了千家万户,
可以说,琼瑶剧里的音乐,
甚至比电视剧更火爆。
除了承包琼瑶剧,
那个时代的台湾歌手,
大部分都与左宏元有关。
邓丽君给琼瑶唱了第一部作品的主题曲之后,
琼瑶就成为了邓丽君的迷妹,
1977年,琼瑶的作品再次要上映时,
她找到了左宏元:
“我的每一部作品都要邓丽君来唱,
别人的我不喜欢!”
可那时邓丽君已经去了日本,很少回国了。
左宏元一脸淡定地笑着说:
“放心啦,我给你推荐个新歌手,
保证你满意。”
本来琼瑶对这个新人将信将疑,
结果没想到,电影上映后,
主题曲在台湾广为流行,
琼瑶这才安下了心。
这个歌手,就是凤飞飞,
这首成名曲,是《我是一片云》
这之后,
许多在我们看来非常知名的歌手,
都经过左宏元的提携,
一个一个红了起来,
这些名字,随便说出几个,
都是一顶一的音乐人。
1981年,左宏元找到一个时髦的小伙子:
“那个男生酷的样子,头发长长的,
从背后一看以为是女生,
我就喜欢这样子,
我觉得新时代应该来啦!”
这个小伙子就是齐秦,
左宏元为他制作了第一张专辑《又见溜溜的她》,
之后,趁热打铁,
左宏元又为他写了另一首
堪称代表作的歌曲《大约在冬季》。
除此之外,
孟庭苇、许茹芸、高胜美、李碧华、池秋美……
很多歌手的很多曲目,
都出自左宏元的手笔,
比如许茹芸的《沙漏》、
孟庭苇的《爱你后才知道如何爱你》等。
1999年,还珠格格一经播出就红遍大街小巷,
说起来,赵薇也要感谢左宏元,
因为当年带着她去参加《还珠格格》试镜的人,也是他。
有记者采访左宏元:
您究竟当了多少人的伯乐?
为何会热衷于此?
左宏元笑嘻嘻地说:
好多啦,可能有一百人了,
有才华的孩子们,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 5 -
很多人都说,左宏元是一块海绵,
因为他走到哪,
就能把当地的音乐风格吸收进自己的创作里。
90年代初,
左宏元承担了
《新白娘子传奇》这部剧里的12首歌曲,
103个唱段以及100多段配乐的创作。
也是在这部剧里,
左宏元第一次展露了歌喉,
渔夫的那一段《渡情》,
是左宏元亲自演唱。
说到《渡情》这首歌,
梁宏达满是钦佩:
“‘百年修得共枕眠~~’,
这个眠的音调,
就是一种京剧的味道,
能把京剧这种传统文化和流行风格完美结合的,
只有左老一人。”
左宏元19岁跟着船跑到台湾后,
和高山地区的阿美族生活了一段时间,
左宏元没有受到异族他乡的生活束缚,
反而将阿美族的民谣
充分融入了自己的音乐里。
1988年春晚,
一首带有阿美族民风的《娜鲁湾情歌》,
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民谣。
为什么这些民族风的歌曲,
经过左宏元的创作就可以成为流行乐?
左宏元很坚信一点:
音乐都是相通的,
传统和流行并不对立,
潮流不可怕,
自己肯定能玩得起来。
比如《还珠格格》里有一首很别致的歌,
既不是古风也不是民歌,
里面有段口白是左宏元献计的,
当时民间对这种东西的叫法是“数来宝”,
用现在的说法是rap,
当时,制作人、唱片公司都提出了质疑,
琼瑶更是觉得不够文雅。
在左宏元坚持下,这首歌不但用了,
还发掘出了赵薇的歌手潜力。
这首歌就是《有一个姑娘》,
洗脑程度自不必说,
21年之后,
李荣浩还在专辑中翻唱了这首歌。
- 6 -
1993年,已经63岁的左宏元,
写了一首透着满满的青春气息的歌: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扭得飞花随着白云飘
飘呀飘飘呀
我对你的爱如山高
我将拥抱年轻真心到老
歌如其人,
左宏元一直把自己当作18岁的少年,
每当有后辈尊敬他已经年逾八十,
他抬口就一句:
是呀,刚过18岁生日啦!
年轻时,他把音乐当作玩,
有时候,他会说自己的笔名“古月”,
加起来是胡的意思,
所以自己的歌都是胡乱写的。
年老时,依然童心未泯。
现如今,唱起歌来,依然不含糊,
气息沉稳有力,高音低音游刃有余,
从第一个字唱出口来,
就手舞足蹈开心得不能自已。
一直和左宏元搭档的老作词家庄奴,
去世时已经95岁了,
两位已经奔百岁的老人,
一直在快乐地进行着创作,
还成立了基金会,
默默无闻地,
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央视向《经典致敬》栏目中,
左宏元被问到,
您捧红了邓丽君,
带出了那么多有名的歌手,
在老年还在帮助别人,
您得到过回馈吗?
比如,邓丽君在生前,曾对您说过感谢吗?
左宏元说,
我从没要求任何人回馈我,
我现在,只为活到最后一口气之前,
不成为别人的负担,
积极锻炼身体,
不给年轻人找麻烦。
别人问他,
您这么厉害,可老了什么都没有,图什么?
他哈哈大笑:我有工作啦!
音乐对他来说,
是毕生最热爱的一件事,
它是工作,更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一个可以一生和快乐在一起的人,
才会88岁依然有着孩童的心态,
不畏惧年老和死亡,
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一切。
“我们只想给社会再多留几首好歌,
让这些歌可以传承下去。”
在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心中,
艺术和爱好,
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
他们活得明白,活得干净,活得剔透。
这样的艺术家,在现如今,
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