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们聊天,总能听到体制内有关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困惑,不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垄断国企。一方面,现在的大环境下,各种政策要求越来越严苛,大量上传下达文件处理工作占用太多时间,忙忙碌碌加班是常事,根本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只是喝茶看报聊天;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已经开始转为合同聘用工,而国企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倒逼企业从内部创新创业,纷纷要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所谓的体制内稳定工作,对互联网成长背景下的80、90后来说,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他们追求的更多是对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价值感和成就感。
那么,如何让已在体制内的你,通过平台帮助个人实现这种价值感呢?
1、找初心,定目标,作比对。
大熊,央企工作不到3年,曾在大学时期就有2年创业经历,成功孵化过一个小型公司。他提到,当时是看重央企的平台和业务前景,应聘的职位与自己研究方向很相近,但两年来公司业务变化太快,从A部门到B部门经历了三个岗位的借调让他无暇专注到自己的领域,而且越到总部层面官僚作风越严重,工作流程复杂冗长,办事效率很低,资源投入也不聚焦战略目标,他越来越焦虑目前的工作状态,正在考虑离职后的方向。
当我问他个人的优势和长短期目标是什么,在这样的看似没有益处的平台为什么能够持续三年时间,这其中的价值是什么。他似乎也意识到了正在寻找的商业模式需要更高水平的资源和视野积累,而现在央企变革环境下,虽然很多让人诟病的问题,但存在很多机会可待挖掘。
一个人只有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才会发现自己脚下的路是为了什么而出发,要走向何方。
2、早计划,重积累,拼实力。
不仅是这种新生代员工,一些国企的核心骨干也都在纷纷考虑转型和创业。
华丰,就是这样一个转型创业者,他曾在一家垄断央企下属单位任部门经理,工作近10年,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和人脉,因为公司的政策和激励分配制度限制,早就做好了创业的准备,在确定了商业模式和业务方向后,联合几位下属开始创业,当然避免不了合伙人分家、人手不够、业务分散各种生存期乱象,但不到一年就进入快速上升期。
3、学借力,搭系统,能聚焦。
我的另一外朋友,小柯,他的梦想是做一名培训师,从一家体制内的大型通讯企业技术管理者,转型到另一家中型体制内企业做咨询顾问和项目经理,起初带项目很多不适应,不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复杂多变的领导要求和背景,职责不清的多重角色和汇报关系,差点就忘记了当初自己是为了转型讲师的过渡期目标。
通过和他聊生涯中的能力发展策略,小柯逐渐清晰了自己当前最重要的事不是被这些困难和条框限制而抱怨不合理懈怠工作,而是尽量聚焦到如何让这个平台的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充分利用甚至创造培训授课机会,锻炼自己成为一名讲师。
现在的小柯,已经争取到公司的资源搭建内部师资平台,在各种场合做声音、控场和演讲的历练;同时,他还在业余时间报名专业讲师培训班请导师一对一点评辅导,近一年来成长飞速,相信他一定能完成2018年培训师带来的职业外小目标。
4、看趋势,深联机,强输出。
最近接触到很多体制内的中学、大学老师,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和改变陈旧的教学体系,让教育更接近人发展的本质。高考改革随之而来,让更多家长迷茫不知所措,一批先锋教育理念者开始行动起来。
我认识一位高中政治老师,阿南,虽然本校的领导还不是很理解和支持,但他很早就看到高考的变革需求,自主报班学习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链接内外专家资源,获取认证后,在校内外举办讲座,写文章发论文传播生涯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选择专业,为高考和选择大学做好准备,可能很多身边人不理解阿南,所做的事情没有给他增加报酬也没有职称晋升,但依然阻挡不了他追求做一个更有价值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梦想。
其实,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要实现职业梦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前古典老师有一篇文章《在下班后培养梦想,在工作中练习梦想》谈的也是这样的真理,很多时候你期待的改变正是从平时有意识的点滴积累中不断实践,技能才得以提升。
只是,体制内会更容易迷失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琐碎温水里,早一天清醒过来,行动起来,你会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