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陕西西安考古又发现一处墓葬。墓志铭上记载其为一位将军与一位宗室女子合葬之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中主墓室存放双人合葬棺椁,但合葬棺内却仅有一具男性尸骨。而令考古人员意外的是,墓志铭上该宗室女子的封号竟与史册记载的一位同时代的和亲公主封号一致。目前不知何故。——题记
楔子
这一天,我望着城下栈桥上你火红的嫁衣,它鲜艳浓烈如此,刺得人眼格外生疼。你仰首望向我的目光,带着含泪的笑。轻启的唇角,似又要吟咏那首《上邪》,说出的却只是,“我愿与君绝。”看着你脸上滑落的泪,为什么在已是初秋的天气里我却仿佛看见了一场倾世凄美的桃花雨落?
我的解忧,今生不见。如果可以,我多想带你回我们的长安,回到那一年,你走到我面前说“常惠,我喜欢你”的那一年。
这一年,史书载,公元前101年,大汉太初四年,为维护汉室与西域乌孙国的联盟,汉武帝下旨亲封宗室之女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并派亲骑校尉常惠护卫和亲婚队至陇西边关,交予乌孙接亲使团。
我们遇见是在哪一年?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那一年的长安,飞花漫天。
汉昭帝始元六年,经历十九年匈奴屈辱生活的常惠,终于随一同出使匈奴同样被扣留胡境流放北海牧羊的中郎将苏武重新回到故国的怀抱,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国都,长安。帝王感佩,为表彰苏武一行人持节不屈坚贞不移的爱国精神,亲封苏武典属国之位,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而常惠本人,亦受到朝臣称赞与汉昭帝的信任,委任光禄大夫之职,留任宫廷,作为皇帝处理应对匈奴问题的顾问之臣。
而此时,已经离他初到长安,便于长安槐市遇到女扮男装的解忧,并从此开始两人一生纠葛不断孽缘难割的那个初春之年,已经很远很远了,时间久远得恍若一个难以触及的梦境。
那还是武帝时期元封六年的事情。就是在那一年,年轻的常惠带着满腔的抱负与理想离开太原的家,初入长安。当他刚到这座向往已久的梦想之城时,帝都的壮丽繁华还是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虽然已经想象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能比得上眼前所亲见的景象。放眼望去,街道纵横,人声鼎沸。层楼叠榭,飞阁流丹。殿堂巍峨,广厦铺陈。琼楼金阙,干云蔽日。这声势浩大的长安城就这样闯入他的眼帘,令他再也无法忘记。而那一刻,从小家境贫寒的常惠知道,自己必须努力,要在这座梦幻之城帝都长安实现自己少时以来的理想,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当他刚从帝都的华美震撼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就听到了皇帝下旨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的消息。而那时的他又怎么会知道同一时刻听到这个消息的还有相隔长街那头,同样初入长安的少女解忧。解忧出身皇族,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却因景帝三年时参与“七国之乱”最终兵败身亡。自此,家族中落,解忧和她的家人长期受到猜忌和排斥,为皇家所弃。虽已只是落魄郡主,但当她听到同样身为宗室女子的刘细君将被远嫁西域和亲异族的消息之时,仍然不禁感同身受,为之叹息。而那个时候的常惠和解忧又怎么预料得到这同样的命运有一天也将降临在自己与自己心爱的人身上。
长安槐市,是设立于太学近旁的专供太学生购置书籍等所需物品的交易贸市。所谓太学,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于京师长安设立的最高教育机构。进入太学,经由博士入官,也是一众学子想要步入仕途的一条捷径。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每半月在此举行一次的长安文士交流学术互通有无的活动,也常常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士子。而那一年初到长安尚未入太学馆报到的常惠,便正好亲逢盛会。就此遇上也被集会盛况所吸引好奇之下女扮男装来到槐市的解忧,并恰巧就碰上微服出宫特地来倾听学子之声的五十二岁的帝王刘彻,为其所赏,埋下了后来被召入宫廷弃文从伍成为武帝亲骑校尉,见证武帝悲剧后半生,最终不得不亲自护送心爱之人远嫁西域的命运伏笔。
而如今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命运。生存在这样的一个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可奈何的选择,无法不妥协的现实。而自己的解忧她如此坚强,毅然选择了为国牺牲,为了避免更多的战争与死亡,以女儿之身和亲西域的茫茫不归之路。昭帝元凤元年,历经艰辛九死一生终于从匈奴平安归来方一年的常惠,这位为帝王信任群臣敬重的光禄大夫,忽然出人意表地自请降职,远调朔方。没有人能理解为何他放着好好的高官厚禄和青云直上无可限量的前程不要,甚至放弃长安的安逸生活,却自愿去那么遥远的苦寒之地边关之城,做一个小小的戍己校尉。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切背后的原因。他想要离那个人近一点,再近一点。虽然纵使朔方,也仍然与乌孙之境远隔崇山峻岭。可是只要能够与她之间的距离拉近一些,他心里的煎熬就会减轻一些。这相思,纵然不能抵达。有生之年,也愿守护于你。
尽常惠这一生,都在等待着那个人的召唤。而这一等,又是九年的时光。驻扎在朔方城的九年里,常惠常常想起在解忧还未入宫成为公主之前的那三年,两个人从互相敌视到彼此了解然后相恋,到最终的分离。那段日子,是常惠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两个从长安槐市因对董公所举“君权神授”之论观点相左针锋相辩,又于集会之后因喜爱同一书册而争抢不休结下孽缘初始的少年男女,却在三年之后圣旨下达,命运降临的残忍时刻悲伤而迅速的成长起来。他总是想起那个时候的解忧,她开朗,乐观,天性善良,又具有无限坚韧。落魄的家世似乎从未影响到她对人事的看法,即使对于直接造成她家族衰败家人落难并将之抛弃不顾的皇家中人也并不仇恨偏颇,反而充满包容。就连武帝刘彻都非常喜欢与怜爱这个失而复得的亲侄孙女,只是为了顾全与乌孙联盟共断匈奴的大计不得不牺牲个人之情。而解忧对此竟也完全理解,毫无怨言的接过了自己作为汉室之女的责任。
解忧,她的存在,就好像她的名字一样,能够带走所有人的忧愁。 她的笑容,像三月的春风一样醉人。在常惠的生命里,她就如同那朝阳一样热烈,散发出温暖和煦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他。而此时此刻,远在异国塞外的她,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总是带给别人快乐却独自承受哀愁,强装坚强,从不把自己内心隐藏的脆弱与苦痛向别人言说的解忧,如今没有了解她的自己在身边,她难过的时候又可以向谁诉说?
每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常惠总是这样想着,担心着,牵挂着远在乌孙的那个人。即使他知道,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冯嫽陪伴在解忧左右,可是终究是隔着千山万水,乌孙国内又风云难料,又叫他如何能不彻夜揪心?
而在他最初还作为武帝亲骑校尉守卫宫廷的那几年里,从大臣向皇帝的奏报里他所知道的是,解忧作为汉朝和亲公主初嫁到乌孙的时候,被当时的乌孙昆莫军须靡封为右夫人,与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乌孙王。处在乌孙国内亲汉派和亲匈派的矛盾冲突,以及宫廷王位争夺战这种险象环生的逆境之中的解忧,在因多年没有怀孕备遭冷落,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又多有失利,并且一直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与形势下,始终忍辱负重,极力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致力于乌孙的兴国之路,一点一滴的苦心经营,站稳脚跟。直到乌孙王军须靡因病去世,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这其中争斗惨烈,艰难行来,可想而知。
大臣的奏报里还提到有一次,解忧公主偶患腹泻,吃完随行带来的药物仍不见好转,随行御医只好从当地找来一些药物,因不了解其药性又恐左夫人匈奴公主方面下毒加害,便临时应变采用“濯足”的方式进行治疗,公主之疾终于得以痊愈。乌孙国王觉得这种治疗方法非常奇特,避免了药材本身毒性对身体的损害,便命御医将其与西域的一些独特药材加以结合,后来这种濯足的治病方式便在乌孙国流传开来,经百姓迁徙传入各地。
而解忧改嫁翁归靡后,积极参与乌孙政事,不辞辛劳,致力于乌孙的兴国安邦。每逢国中发生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共同并肩抗灾。期间还积极支持贤臣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诸国的通商口岸,使乌孙的经济迅速发展。她的才能与善良得到了乌孙国内各族民众及大臣的赞扬,都说,汉家公主的美貌赛过天鹅,爱民如子的美德天下传颂。这些年间或从乌孙那面传来的关于解忧公主的消息,常惠都一直留心。得知她近况尚好,他的心事也就放下许多。听到她在乌孙国做的一些事,他会会心一笑。这就是解忧,那个永不认输的解忧。倔强而美好的解忧。他的解忧。
直到七年之后,昭帝末年。汉朝国力相较于武帝时期有所衰弱,于是远在大漠的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车延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乌孙前方战事吃紧,面临亡国之危,王廷内部的亲匈一派趁机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他们向乌孙王提出应该满足匈奴人的要求,将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就有灭国之祸。乌孙内部一时人心惶惶,乌孙王左右为难。解忧公主一介弱女子,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胆气,力陈事实,说服翁归靡,由解忧公主上书汉朝皇帝,奏明乌孙国情势危急,请求支援。
常惠一直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他一直等待的召唤已经来了。她需要他。可是,就是这一年,昭帝病危,不久即告驾崩。汉朝内部亦陷入国祚继承的政治漩涡之中,哪里还顾得上万里之外的乌孙国难,救援乌孙之事一拖再拖。等在朔方前线的常惠忧心如焚,恨不能插翅飞到乌孙王廷,保护自己心爱之人。可是没有帝王准许,大将军令,即使作为朔方一城部队之首,他也不能调动手中兵马。就在他焦急万分之时,解忧身旁的侍女冯嫽出现了。她是解忧派来向汉廷求助的。
“常校尉,你怎么在这里?你还活着。我和公主都以为 ……”当常惠走到一别多年的冯嫽面前时,冯嫽心里的吃惊溢于言表。原来解忧自从听到从汉朝传来的消息说天汉元年出使匈奴的特使中郎将苏武大人及副使常惠一行人被扣匈奴生死不明,多年毫无音讯,解忧与冯嫽都以为他们已经死在了匈奴。而当她从常惠属下兵士那里听说常惠从匈奴平安归来成为光禄大夫却自请调到朔方边城之后,立刻明白了常惠的情意,目光中满是尊敬与感动。
当常惠告之冯嫽昭帝驾崩,朝廷陷于帝位争斗之中无暇顾及乌孙之时,他看见冯嫽脸上的失望,心中一痛。他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心爱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什么也不能做。好在冯嫽也明白他的苦衷。这一夜,冯嫽向他讲起了她们到乌孙之后发生的一切事情。讲到解忧公主已与乌孙王生儿育女的时候,冯嫽注意到常惠面上一闪而逝的心酸。她知道常惠心里的思念和苦处,对于常惠与解忧两人的过往情感她是最知道的人了,恐怕也是唯一知道的了。而天明之后,带着常惠在听完乌孙国内战况形势后为解忧制定的应对战策与谋略部署,冯嫽启程返回乌孙。而这乌孙国内忧外患最为危难的两三年中,常惠持续不断的向远在乌孙的解忧送去支持与建策,帮助解忧团结乌孙贵族,制定战略,调动乌孙国内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抗击匈奴侵略,使得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乌孙伊犁河谷。
见到冯嫽的那一夜,常惠想到了很多很多,也替乌孙处境艰难的解忧暗自心伤。他不用想象,就已经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想当年,江都王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也是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乌孙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这一句,便断绝了细君公主回归故土的所有希望。细君只得再嫁。但仅仅一年之后,天性多愁善感,柔弱忧郁的公主刘细君在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后,因产后失调再加郁结难舒,不久便郁郁而终。而细君公主所作《黄鹄歌》,将她所有于乌孙言语不通,生活难惯,心中幽怨悲伤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凄婉断肠。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公主血泪,世人皆叹。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而今日,承受如此苦楚的却是自己所爱之人。思念及此,怎不叫他黯然落泪?“常惠啊常惠,为什么你当初要让她离开?”不知多少如水凉夜,常惠在心里反复自问,咎责自身。虽然作出选择的是解忧自己,可是最后自己也并没有阻止她,反而还是自己奉帝王之命,亲自护送她远嫁之路,眼睁睁看着她的和亲轿辇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中。那之后的第三年,自己又因为无法面对这样的痛苦而选择逃避,汉武帝天汉元年,于苏武大人出使匈奴之际向帝王自荐,随中郎将为副使,远赴匈奴,被困匈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解忧又过着怎样担惊受怕的生活,而自己什么也没能够为她分担。即使二十七年后的现在,也只能远远地在这朔方之地,兀自守望,鞭长莫及。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朔方郡等待的年月里,常惠一遍一遍的写着这篇高祖时期流传下来的乐府诗。曾有属下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首诗。他只是笑而不语。然而这首诗,就是在那最后的时光里,解忧向他吟咏以之表白心意的定情之句。他永远记得那一天,在飞花漫天的长安街市之中,她大声地对自己说,常惠,我喜欢你!她那个时候的模样,如此可爱。那一瞬间她脸上的娇羞与欢喜,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表情,支撑着他度过囚禁在匈奴为奴的每个日日夜夜,坚定他活下去的决心。
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站在朔方城头的常惠日日遥望着天尽头的那个地方。在这边疆之城,即使春风过境,那风里面都好像带着如酒一般浓烈的血腥之气。耳边听到是来自塞外四面吞噬旷野的兵戈之声,那远方火光里飞回的大雁都哀鸣如咽。想起那个人,那些远去的岁月。如花美眷,尽已辜负。而敌不过的哪是什么似水流年,只是江山家国,早已为你我定下离别。
又二年。汉宣帝即位后两年,终于决定大举出兵剿灭匈奴,救援乌孙。大军霍光命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兵分五路,从长安出发,直捣匈奴。并且派解忧公主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手持大汉符节,亲临乌孙联合乌孙兵力夹击匈奴。分别了整整三十年的解忧和常惠终于相见,却是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战争之中再度重逢。三十年的思念无法倾诉,两人只是彼此对看了一眼。只要这一眼,就已经胜过千言万语。这一场决定乌孙国国运的战役之中,乌孙王翁归靡亲自上阵出征,常惠从旁出谋划策。虽然之前经历了刚到乌孙境内使臣符节便被匈奴公主遣人所盗,但有解忧公主的帮助与证明,翁归靡还是相信了常惠的身份。二人联手,再加上乌孙的兵马本来就骁勇善战,在汉军未到之前常惠便同翁归靡抓住战机,出奇兵直袭匈奴右谷蠡王的老巢,巴里坤草原蒲类海。匈奴大败,无数匈奴王族被擒,就连大单于壶衍鞮亲眷也在俘虏之列。这一战,乌孙大军凯旋而归,反而汉朝的五位将军却军功稀微。匈奴壶衍鞮单于恼羞成怒,亲自领兵一万偷袭乌孙,却不料反中常惠圈套,得不偿失,在乌孙军的反击下狼狈逃窜。归途又遇百年大风雪阻断去路,伤亡惨重,唯匈奴单于与小部分人死里逃生。此后三年,匈奴在乌孙,丁零,乌桓三国夹攻连连打击之下,元气尽丧,日薄西山。称雄西域百年的匈奴,从此一蹶不振。而解忧公主同常惠在乌孙国亦从此享有至高声望。
归汉之后,常惠以符节被盗向帝王请罪,汉宣帝却认为常惠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下旨赐封长罗侯。并依旧以常惠为使,携带大汉皇帝所赐金币,重回乌孙犒赏乌孙国内对匈奴一战中贡献力量的达官贵族及有功之人。于归乌孙途中,常惠奏请讨伐曾意欲谋杀本国校尉赖丹的龟兹国王。宣帝不允,但得到大将军霍光支持令其自行决断。于是常惠领五百兵士赶回乌孙,到达后派西国兵二万人,并遣调副使令龟兹东国发兵两万,加上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击龟兹国。兵将未到,先派人谴责龟兹国王谋杀汉朝使节的前罪,龟兹国王惧怕汉朝大国,不战而败。国王向常惠谢罪说,这是我先王被当时的贵人姑翼蒙蔽所犯下的错误,我没有罪。常惠说,既然如此,抓住姑翼,我放了你。龟兹国王抓住姑翼前来见常惠,斩了姑翼之后常惠返回大汉。 而他与所爱的解忧,又是匆匆一面。
汉宣帝地节至元康年间,汉朝在西域的屯田部队与匈奴军争夺车师,互有胜负。但敌我悬殊太大,打得十分惨烈。屯田校尉郑吉率领的部队被匈奴军队围困在车师国都交河城内,无法突围。朝廷内部大臣意见分歧,有主张放弃西域者,有主张增兵者,相持不下。于此时,常惠率领张掖、酒泉地方军数千骑兵奔袭车师国,成功解救了郑吉所部。后因其熟悉西域国情,在乌孙国内又有很高威望,汉朝皇帝鉴此使其多次出使西域。这记不清多少次的来来往往中,每一次常惠与解忧的相见都是于千般匆促繁忙之中,相望一眼,彼此无言。直到元康年后,常惠请辞长罗侯爵位,愿往乌孙国屯田,满朝皆奇,帝王虽惜其才能,终欣然应允。自此,常惠奉皇命,常驻乌孙国。后世史书载其一生为乌孙国建设与和平做出无数贡献,成为天朝帝国与乌孙之间重要的桥梁。而历史所不知的是,这个被世人称赞的男人,终其一生,只为了一个愿望活着,就是为了能够守护心中的那个人,他的解忧。纵使只能在那样近的地方看着她和别人相亲相爱。但只要能看到她,知道她过得好,就是他全部的满足。后来苏武大人去世,常惠继任为典属国,专门管理与西域各国的外交事务。再之后,后将军赵充国卒,天子又任命常惠为右将军,兼任典属国职位不变。
,
不知道是正史还是野史相记,元康二年,解忧公主五十六岁寿辰。乌孙国赤谷城王宫之内摆下盛筵,佳肴美味,时鲜瓜果,琳琅满目。西域三十六国的王公应邀而来,赤谷城汉家公主的宫殿里贵客满盈,君臣痛饮,畅话乌孙国几经磨难终于与匈奴平起平坐,成为西域三十六国领头羊,带领西域诸国共创佳境和平共存的美满未来。相传,席间解忧公主故友常惠将军为公主祝寿,即兴吟咏了一首小诗。业已年迈的解忧公主闻听之下,老泪纵横。后来的人都说,那首诗唱的是,“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碧波万顷的阗池湖啊,也好似扬波歌颂。蜂飞蝶舞般的各族人民啊,如同百鸟朝凤;乌孙山的塔松高耸入云啊,装点着西天山的苍穹。四海之内谁不知道啊,大汉王朝的中兴天下无比;畅饮甜水时要思源啊,乌孙国的兴盛来源于乌汉联盟。德高望重的乌孙王啊,堪称乌孙国的一代精英;有目共睹啊,汉家的和亲公主个个都沥血呕心!”可是,也有人说不是。究竟那一天常惠所唱的诗是什么,恐怕已经没有人能知道了。
汉宣帝死后,常惠事元帝。三年后,于长安病逝。时光荏苒,光阴如梦。十二年后,汉甘露元年,乌孙国历经狂王泥靡与乌就屠前后两次动荡之后,终归于安宁平静。岁已暮年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帝,曰:“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动容,遂派使臣接回公主解忧。甘露三年,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携三个孙子终于回到了阔别整整五十载的长安城。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长安城繁华依旧,只是那年初入长安城的懵懂少女,还有梦中对自己微笑后转身远去的那个少年,已经不在。
年老的解忧公主回到长安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自己的三个孙子去祭奠故人。将军常惠的墓前,解忧公主热泪盈眶,这么多年来,终于可以抛去一切责任,以自己最本真最开始的身份面对这个一生守护自己的男人。“常惠,我回来了。我来看望你了。”
“祖母,祖母,这块碑上有字唉。”忽然一个孙子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一样,急声地催促着祖母解忧去看。当解忧看清碑上的字,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汹涌而出。而三个年幼的孙子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手足无措地看着自己老去的祖母忽然之间号啕大哭,声泪泣下。时光悠远而苍茫,天地之间,终究有什么见证了他们一生的爱情。
墓碑之上,铭文镌刻。大汉右将军常惠与挚爱发妻解忧合葬于此。
注:本文根据小曲儿《上邪》古风歌曲结合《汉书》所载历史及常惠,解忧公主生平真实事迹改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