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民间文化

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盘鼓艺术之乡。拥有众多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一千九百多处,各类名胜古迹274处。其中开封城墙、开封铁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这些文物遗存大多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构成了开封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链。

开封拥有众多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64人,市级传承227人。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最为出名,木版年画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明清时期,朱仙镇有300多家年画作坊,作品畅享各地。目前开封祥符区朱仙镇设有木版年画纪念馆。距离开封市区较远,不过在开封博物馆的一层有木版年画展,详细讲解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发展。现场有传承人现场制作年画,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体验制作,在这里还可以购买到木版年画。

社火是民间艺术,本地区也叫玩艺戏。包括高跷、旱船、竹马、喷火、盘鼓、耍猴、舞狮、背背儿(张公背张婆)、豫剧、二夹弦、越调戏等。

本地高跷已经失传,五十年代解放初期翻身的农民欢欣鼓舞,各村的社火红火了一阵。最有名的高跷是穆庄吴小甲、朱长合的《赶脚》。骑驴的朱长合,绑着三尺高的高跷,能双脚踢。丟单叉。赶聊的能上到桌子上,桌子上放凳子往下跳,往往赢得阵阵喝彩。他们演的节目很多,如猪八戒招亲、捕蝴蝶、观花灯等。加上鼓乐队,高跷队有30余人。

穆庄朱广美架旱船和坐老杆是当地有名的拿手绝活。一是他长的五大三粗,大嘴,大耳,声音洪亮,驾旱船时却扮演成年轻姑娘和小媳妇,确有明显的反差,艺术效果明显。可他在表演开船、傍舟、水流的急缓却形态逼真,而且不时穿插一些逗人欢乐的道白和唱词,往往引人捧腹大笑。

坐老杆是一项技艺加胆量的旧时乡土故事。一个人扮演成一个独角小丑,坐在一头翘得很高的木棍头上。中间用木棍支撑着。后面几个年轻力壮的人用力压,使另一端的小丑翘到空中掉下来重压上去在此起落的过程中小丑还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类似如今杂技中的跷跷板。

张公背张婆,是一个人唱的独角戏。化妆时在胸前置一件内装杂物的长衫,左手从领口伸出,套上一个假头汉的头,与下身连在一起即是张公。腰间束个簸箕,在屁股后装一双女人小脚向上翘着似背状。穿上花布衣罩住。头上盘簪戴花,脸上涂脂抹粉,即是张婆。右手持一把团扇,这是唯一的道具。张公说话时,张婆得用扇子捂住嘴,装作男腔,张婆说话时,把扇子移开,道出女腔。虽是一个人做戏,但要求唱、白腔音男女分明。表演动作,唱男像男,演女像女。

喷火表演现在不多见。不过开封清明上河园有个老艺人在那表演八年多了。上午下午晚上都有表演。演出开始前,表演者用绳子把四圈围起来。不让游客靠太近。正式表演前艺人先把盛煤油的碗绕场一周。让游客问问是不是真的煤油。然后吞进肚子。接着艺人点燃火把,把嘴对准火把猛的一吹。从火把上喷出长一米的火舌。然后艺人会做出下呕的动作,让进入肚子的煤油反流到口腔处,再表演一次喷火。喷火表演本身有危险。因为煤油里含有铅。对身体不好。所以艺人每年都要洗胃。

耍猴表演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仅在开封大宋武侠城内仍有表演。随着艺人的口哨声、甩鞭子以及拉猴子脖上绳子的动作,三个猴做出骑自行车,直立,排队,举手,作揖,下跪,卧倒的表演。期间还穿插着猴子摘艺人帽子等搞笑的互动表演。

赶上庙会或者农村红白事,主事人会邀请戏班子。开封地区流行的祥符调是豫剧的一直重要流派。明末清初,陕西人来汴经商居住,其家乡戏秦腔也随之传入并与地方戏曲汴梁腔、梆子秧腔、女儿腔以及镇南技、山坡羊、打枣杆等民歌长期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豫剧祥符调。成员多用唢呐、喇叭、锣鼓等响器演奏。

纸扎匠,俗称画匠。自扎自画,为民间独有的一种艺术行当。这种民间艺术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载,我国在奴隶制社会时,陪葬有用活人的记载。自秦汉以来,这种原始野蛮的丧葬习俗逐步改掉,而渐渐产生了以纸扎的人和物来代表主人的等级。流传下来的陪葬品名称有:站堂人、靠山人、轿车、花轿、明镜楼、四合院、摇钱树、聚宝盆。画匠的画功主要表现在画棺材上的主房,有的画匠能画出很多戏剧故事,如《秦香莲》、《白蛇传》等。画匠除做丧葬扎纸外也从事画神像、立牌位、做中堂、旧事、布置新房等。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基础,一般短小押韵,被广泛传唱。它包括民歌、儿歌、民谣、童谣等。有乐器伴奏能唱的叫民歌或小曲。

民间歌谣的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可分为劳动、时政、生活、儿歌几大类型。旧事因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民们为活跃劳动生活情绪或教儿童学说话和作游戏,大都又歌谣和顺口溜的方式进行。过去农村妇女大都做针线活,几个街坊或者妯娌围坐在一起,你说一个,她哼一个,教教学学。所以民间歌谣的传播产生应首推妇女。民间

歌谣的学说不分场合、地点,不管是田间地头、饭场村边、卧室床沿,还是抱着孩子、纳着鞋底。都能随时即兴哼上几句,学上一首。有的当成路戏唱。

民间歌谣的曲调是自由式,它没有固定的格式,歌词也同样是随心所欲,七色八样。且又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其含义虽不算深奥,却又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时代心声,表现出村民们对真善美的审视尺度。如在抗日时期人民群众对日本侵略都恨之入骨,面对强大的敌人,虽然手里没有长枪大跑,但从内心深处诅咒让敌人早日灭亡。编出了很多对敌刻骨仇恨的儿歌教孩子传唱。

如:一二三、上南关、南关到、吹洋号、洋号响、打老蒋、老蒋派了好站岗,站岗哩,别睡着,别让日本打过河,打一打,退一退,后面跟着游击队,游击队,一拐弯,打死老日一小窝。

在人民公社时本地传说快板《公社赛过亲爹娘》:今天我老头真高兴,说个快板大家听。

新瓦房,粉白墙,桌子横竖都成行。

热蒸馍小米汤。醋溜白菜滋味长。

老头越想越高兴,开口再叫孩他娘;

你看,你想,这些日子多顺当。

吃饭穿衣不花钱,公社赛过亲爹娘。

这些出自乡村农家的文艺,形式短小活泼,传的远,记得深,间接反映了时代的心声。

2000年后出生的儿童接触更多的是流行歌曲,就连幼儿园接小朋友的校车上也播放TF BOY的《青春纪念手册》。80和90后反而接触的儿童歌谣要多一些。如《拍手歌》、《坐板凳》、《摇篮曲》、《虫儿飞》等。

格言:中原地区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了博大精深的关于治国理家的经典格言。

(一)民族好传统

勤善智诚勇,民族好传统。

人勤为立本,善良修自身。

智者事竟成,诚待好名声。

勇敢对恶敌,永立世界林。

(二)男儿肚

男儿壮,性刚阳。少而学,多思量。勤有功,嬉无益。树大志,莫小计。古之训,随年移。三十立,四十欲。五十发,六十力。男创业,无终期。

(三)女儿优

女儿优,性温柔。自以幼,主内修。当自立,要自强。应典雅,宜大方。切以记,柔以刚。做人母,责任重。身教严,后代传。民族兴,立大功。

(四)治家教子孙

国家重英豪,人弃小儿曹。

万事皆由勤,智诚善为好。

少小须勤学,自幼自立身。

华夏栋梁才,尽是志气人。

技艺常磨练,修行在自心。

冬夏寒暑苦,功不负诚真。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习舞执宝剑,学文笔如刀。

农家好儿郎,照登大雅堂。

将相本无种,儿女当自强。

贫富似烟云,人穷自好样。

锋从磨砺出,寒梅出南墙。

国以法治政,家教孝为先。

为人不养老,还不如畜牲。

(五)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不用药,健康长寿幸福多。

胸中能存中和经,游行自在病不生。

思想端正无邪念,为人着想自业兴。

与人方便与己便,嫉妒贪心是弊端。

诚心交友心明镜,求财须除奸诈心。

秉公办事人情理,遵纪守法爱集体。

每临大事有静气,莫说今时无古贤。

知足谦和人常乐,小事忍字记心间。

风物宜长眼光远,居心慎笃识机关。

(六)少儿安

要使少儿安,切记古名言。

言行要端祥,遇事莫慌张。

稳静文明话,轻薄人笑骂。

耐烦不使气,浮躁身不济。

不知莫乱讲,满瓶声不响。

自错不隐瞒,少揭别人短。

得理须让人,差错谁都有。

让人如让己,修身靠努力。

谨慎交朋友,真朋需好酒。

办事有眼色,常听人教导。

说话不尖厉,莫要争闲气。

年少不凶强,尊法又守纪。

切勿贪便宜,自力谋生计。

技艺学到手,自己养自己。

平日贪玩耍,还不如牛马。

穷汉巧营生,遇世皆无争。

两争皆为丑,一让两皆有。

恩由千般苦,最爱是父母。

父母常生气,不是好子弟。

少儿性娇惯,如树无主干。

父母千般苦,分明养懒汉。

养儿不施教,父母惹人笑。

儿孙不成器,祖宗受唾弃。

丧家与亡身,品德占十分。

人心尚无言,人言未必真。

多说不如少,不说方为妙。

分金要礼让,不夺无义财。

男女十七八,青春好年华。

少壮不努力,老大光叹气。

从小不学好,吃亏至到老。

年前图轻松,长大却无功。

书山勤有路,学海苦作舟。

农谚:谚语源于民间,流传很广。它形象通俗,富有意味,属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谚语从内容上看,它具有文学知识和教诲作用。富有哲理和道德色彩。在形式上则语言形象简炼,讲究押韵、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从归属上,它是熟语的一种。本地各行业的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了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谚语。如气象、农事、人缘、家庭、时政等。

(一)气象

缸束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挡道,不出三天雨来到。

云彩往东刮阵风。云彩往南雨连连。云彩往北干磨墨。云彩往西,关公骑马披蓑衣。

早看西南,晚看西北,黑云接驾,留下(太阳)不久就下。

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刮倒树。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初二下雨肯连阴)。

水老鸹叫三声,不下雨,便刮风。早叫阴,晚叫晴。

蜻蜓碰住头,下得满街流。

月亮戴草帽,大风快来到。

久旱西风雨,久雨东风晴。

星星挤眼,下雨不远。

月亮长毛,大雨难逃。

蠓虫打脸,下雨不远。

东浆(虹)忽雷,西浆雨,南浆出来卖儿女。

(二)农事

庄稼一季发,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扫帚响,粪堆长,干净积肥两相当。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春争时,夏挣日,五黄六月争回耧。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荞麦。

春收胎里富,底肥是基础。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稀长草,稠卧倒,合理密植才更好。

要想虫害少,锄净田边草。

积肥如积粮,粮在肥中藏。

锄地不锄路,(路边)往里荒三步。

(三)人事

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日不见问三遍。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酒肉的朋友,米面的夫妻。

干亲戚礼打利。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方言:开封话属于汉语官方语中的“中原官话”,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同其它汉语一样,与普通话相比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其中尤以语言的声调差别最大。有些字词、语汇、音调被地方土语转化,有些地名被叫转。

开封话与普通话语音对照

(一)自然现象(括号内为开封话)

太阳(日头)、 中午(晌午)、下午(后晌)

傍晚(暗黑)、夜晚(夜里)、彗星(扫帚星)

小雨(蒙蒙雨)、闪电(打霍,打闪)、冰雹(冷子)

(二)人体 人事

肩膀(肩磨头)、皱纹(苦出皮)、胡须(胡子)、黑痣(雀子)、口吃(结巴)、蹲下(骨对)、拖延(磨蹭)、自杀(寻短见)、奉承(戴高帽)、骂(啳)、说大话(喷,喷嘴,老喷儿)、吝啬(老抠)、鲁莽(莽撞,冒失)

骗人(诓人)、逞能(翻经)、有本事(有财料,有墨)。

(三)称谓

父亲(爹,大)、继母(后娘)、夫兄(大表哥)、夫弟(小叔子)、夫妹(小姑子)、舅妻(妗子)、侄子、外甥(小)

(四)动作

移动(挪)、逃跑(溜了)、爬动(咕蛹)、

吊起来(滴溜)、散步(溜达)、盛饭(舀饭)

忙忙碌碌(不拾闲儿)、午睡(歇晌)、

(五)动物类

麻雀(小鸟)、乌鸦(老鸹)、蛇(长虫)

蝉(麻地聊,知了)、壁虎(蝎虎)

蝙蝠(盐别虎)、蟋蟀(蛐蛐)、猫头鹰(咕咕鸟)。

(六)植物类

玉米(玉蜀黍)、高粱(蜀黍)、南瓜(窝瓜)、甜瓜(白瓜)、辣椒(秦椒)

(七)食品 用具 住处

馒头(馍,蒸馍)、白面汤(面疙瘩,稀糊涂)

油条(油馍)、油饼(油烙馍)、围巾(围脖儿)、被子(盖滴)、褥子(铺滴)

城里(城溜)、堂屋(上房)、厢房(东屋或者西屋)、中间(当门)、卧室(里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