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在十岁以前,不曾见过城市的样子,而书上说的“北京天安门”我觉得是存在于遥远的童话里,所以我对山有着别样的情愫。
01 山中趣味
你可能会问:“山里的童年一定过得很清苦吧?”事实上,童年却是无比快乐的时光。因为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孩子们有好多玩具,美味的零食,漂亮的公主裙。我觉得在田野里奔跑,在林子里捉迷藏,去河里抓鱼,就足够快乐了。
那时下午放学后和放寒暑假的时候,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山上放羊,所以对于大山的每一个角落都那么的熟悉,好像整座大山都是我的后花园。
哪里有棵野杏树,哪里有覆盆子,哪里有野葡萄……我都门儿清。
那时候从来不知道污染是什么,放羊的时候玩累了,趴下来咕咚咕咚喝几口山泉水,就觉得无比满足;夏天穿着露趾凉鞋,在山里疯颠着脚都已经看不到皮肤的颜色了,依然觉得开心快乐。
02 山中艰辛
第一次体验到大山的艰辛是十岁以后的事情。那时候我哥读初中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也就重了起来,但除了种粮食,家里并没有太多经济来源。
因为离公路还有一段距离,把粮食从山上运到公路边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农作物也卖不起价。
我们当地有一种药用的木瓜树,结的木瓜既可以入药,也可以酿酒。那一年木瓜的需求量很大,通公路的地方可以卖到三毛钱一斤,但山上的就只能卖到两毛钱一斤。
看着我和哥哥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勤劳的母亲便想出了赚钱的路子——和收购木瓜的小贩商量好,我们在山上以两毛的价格收木瓜,然后背到公路边,再以三毛的价格卖给他。
为了赚这每斤一毛钱的差价,母亲,父亲,哥哥齐上阵,顶着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一个暑假收了四五千斤的木瓜,然后以单程两公里山路的距离,一背篓又一背篓背到公路边。就这样一个暑假赚了500元钱,凑够了我和哥哥的学费。
每当看到他们三个人肩膀上被背篓勒出的红色印痕以及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我似乎从那时开始察觉到:山里的生活好像并没有那么容易!
03 山中的成长
后来上了高中以后,我被同学称为“山里头的人”,其实这只是一个称谓而已,并无恶意。可在当时的我看来,这好像是一件挺不光彩的事儿,因为别人是“县里的人”,而我是“山里头的人”,仿佛瞬间就矮了一截。
所以从高中到大学,我开始有些嫌弃大山,嫌弃它给我的“山里人”身份,嫌弃它的不方便,嫌弃它的闭塞。
上大学的时,寒暑假我在家呆的时间都极短,一个假期的兼职足够我几个月的生活费了,我不断的想逃离大山,离得越远越好。
大学毕业签工作时原本是可以签到家乡县城的,但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远离。我不能接受自己努力了那么多年依然回到原地的样子。
后来我独自去了远方,在小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再回过头来看时,才蓦然发现:原来曾经被我嫌弃的大山却在冥冥之中给了自己很多力量,比如踏实,比如坚韧,比如吃苦耐劳,比如乐观向上。
突然想到了佛家里的人生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乃第一境界,这一境界映似乎射了我那快乐的童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乃第二境界,这映射了我那想拼命逃离的青春;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乃第三境界,这是我正在修炼的人生路途。
不管漂到哪里,我终究是大山的孩子,我始终要带着大山给予我的气质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