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靠谱的查理又读了一本好书——《黑天鹅》。可不是电影的同名小说哦。之所以叫做"黑天鹅",是因为欧洲人没有见过黑色的天鹅,所以认为天鹅天鹅只有白色,直到他们登上澳大利亚的土地,见到第一只黑天鹅时,人们才意识到:目前见到的天鹅都是白色,就意味着将天鹅与白色无缝连接。这就好似认为"我们现在活着,所以我们会长生不老。"一样,让人哭笑不得。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所谓的"预测"是多么局限的一件事。人与未知的关系,就如同让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对抗雄狮一般。这时刻警醒我,不要认为自己认识的世界有多么真实,我们距离真理还太遥远。
下面就是讲道理的时候了,本次就先讲讲人的认知以及黑天鹅的产生吧。让我们思考一件事: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其实是少数概率极小的极端事件,而不是那些平庸的日常琐事。 要想黑天鹅事件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我们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平均环境"以及"极端环境"。平均环境下,当样本空间足够大时,任何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没有巨大的影响。它的奇异性是受到某种限制的,你是无法突破这个极限的。譬如人类因为基因的限制,无法生长到20m高。这种情况就是"正态分布"的婴儿床。以正态分布为骨架的金融体系,实际上是危机重重的。
极端环境下少数的几个个例就可以改变整体的平均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极其不对称使这种个体力量得到了飞跃。想想那些掌握98%财富的2%的巨富吧。你的内心不平衡了吗?而这种情况下,黑天鹅只是会偶尔杀出来,所以我们并不能得到有关黑天鹅的大量数据,所以我们对它的了解可以用未知来形容。
黑天鹅事件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1无法预测。
2危害极大,可以是颠覆性的,甚至仅仅是一次危害就可以让之前的积累全部被清除。
3黑天鹅袭卷后,大家似乎有可以找到各种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它。
黑天鹅对于我们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其中我们可以改善的就是人的认知缺陷),导致我们无法认识到黑天鹅事件的存在,或者说,,即使遇到了,也会将它看作是意外而忽略它的存在。
那么先讲讲,作为人类可以改变的一些因素:人的认知存在的缺陷。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是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错误认知,书中称为"叙述谬误"。造成这种失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类在获取、储存、提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对进行"简化"。因为这个步骤,使我们更容易对事情进行记忆和理解,但也恰恰因为它,是我们忽略了事物的独特性,将事物模式化。而黑天鹅就潜伏在被我们有意无意简化掉的黑暗地带中。
2从心理学上讲,人类更倾向于相信一个有具体原因的事情是真实的。譬如当你向领导请假,填写请假原因那一栏,哪怕你写"有事"这两个"废话"般的字,也会通过的。我们在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时,总会去为它寻找一个合乎人类认知的理由,这还是往大里说,实际上各位通常都是找一个合乎自己已有经验的理由来解释发生的事情。这其实是极度不靠谱的。就好像桌子上有一滩水,是冰块融化后留下的。看着这滩水,你能知道当初的冰块是什么样子吗?当初的冰块是什么样子,你根本不知道,但你在自己认定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个例子反射到现实中来,警醒我们,在对以往的历史认知本来就有偏差的情况下,你得到的结论如履薄冰,时刻会被一只黑天鹅击垮。
那么其二是什么呢?聪明的你自然猜到了,是对未来事情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大家很少会自发意识到的。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多么容易通过已知的事物对未来进行错误的推理。譬如,你在大学上课,每次当你都会提前到达教室,选择好自己想坐的位置,整整一快个学期了,你每次都坐在这里,直到这学期的最后一课,你来到教室,发现有另外一位同学居然坐在了你每次都坐的位置,这时你一定会感到非常懊恼。因为你都在这里坐了将近一个学期,每天都一样,怎么最后一节课会有人跟你抢?但是,事实是这个位置本来就是谁都可以坐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直到倒数第二节课你都坐在这里。在你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观念,没人会和我抢这个座位的。直到最后一课时,有一个人坐在"属于你的"座位上时。你甚至都没有反省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总是希望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去寻找规律,然后给未来下个定义。但实际上,未来根本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当你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对未来的规划时,黑天鹅有可能拦路飞出。说到找规律,我一直很厌倦这种无聊的题目:一串数字"3141592",问你下一位数字是什么?请问,真的是"6"吗?请问,真的有规律可循吗?
上面谈论了我们人类本身认知上存在的缺陷。想要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到问题,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弊端,做事不要想当然。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可以尽量弥补自己的缺陷,但是却改变不了我们之外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包括什么呢?第一个就是"沉默的证据"。为什么证据是沉默的?因为它就在黑暗中静静等等待着,但是没人发现。譬如说,我们通过阅读《史记》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但是,司马迁一人之言,真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吗?至少他是官僚,他是政府人员,他眼中的百姓生活,和百姓们眼中自己的生活是差别很大的。而这些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之言,是不是比司马迁一人所述要更加客观呢?话虽如此,但当时会写字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证据就沉默了,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真实的过去也就不复存在了一名成功者身后是有无数凄惨的陪跑者的。这也时刻警醒我们,了解越多,才可能更加真实。知识的匮乏会让你更容易上认"知缺陷"这个万恶之当。而在这些我们认知不到的区域中,黑天鹅们蠢蠢欲动。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游戏谬误" 。我对它的理解就是以一种极具迷惑性形势存在的平均斯坦下的现象。却具有不可预测的躯壳。具体如何,下回分解。
觉得文章有用,转发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