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有这些

公众号搜索童话ABZ关注

你打开了童话的第32篇写作

笔记输出-《自我发展心理学》14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自我烦恼的背后,是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

案例:

一个男生跟我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不得不为此做一些自己也不那么愿意的事情,比如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可是我的身体好像不听使唤,经常拖延,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呢?”

我赶紧摇头说:“我可不能帮你出这个主意。你现在这样问我,好像是你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压迫的自我,一个是无奈的自我,前面的一个在逼着后面的一个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无奈的自我呢,除了偶尔通过拖延表达一下不满和反抗,没别的发言权。现在你想让我帮压迫的自我,来让无奈的自我彻底闭嘴。我可不能这么做,通常我都是站在弱者这边的。”

如果我以正统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那我就认同了你问题背后,那个「应该自我」的假设。我其实也就认同了“对,你就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想的那样”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别人,不直接回答来访者的问题,更多的是倾听,引导。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或许本身就是偏见。

我需要追求更好的自己,同时我也会搞清楚,这个更好的标准来自内心还是外在的设定。

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案例:

小A29岁了,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了,所以他没日没夜的学习,每天只睡6小时。学习的时候开心,效率变低的时候沮丧。他觉得放弃的心态太弱了,创业的人比他辛苦多了。

小A辛苦的不是学习,而是辛苦于如何阻碍低效学习。

真正努力的人,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并不那么的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会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目标上,只想着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

误区

当我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的时候,我会想“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那我也要努力”于是我开始遵照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

我读书、听讲座、学习。可我心里并没有特别的想做成的事情,只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努力总是对的”

对别人说,你很努力,不说你很聪明。通过上面这句话,看来,只说别人努力还不够,还要分辨出别人是真的为目标而产生的努力,还是为了应该努力而努力。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案例:

小A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一次遇到乞丐,没给线,一直内疚自己是不是不善良了。

应该思维导致了,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心理学家霍尼(Karen Horney)

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暴政?

找回我们的感觉。感觉虽然模糊,但它才是我真实的东西。

做到这个不容易,后面几节的内容会教你如何找到感觉的思维工具。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