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人的帽子上插着一根东西,这就是簪。
簪通常像这样:
这样:
或是这样:
当然也还有女孩子戴的钗:
在许多古诗中,也处处有着簪。在我们熟知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不是嘛!
那么,这个簪到底是什么呢?
要了解簪,就得先从冠说起。在《说文解字》中,冠的意思是从“冂从元,元亦聲。冠有法制,从寸。”〖注〗徐鍇曰:“取其在首,故从元。”不过《说文解字》对冠中的寸理解错。
我们先来看看冠的甲骨文字形:
可以看的出来,寸是一只手,而冠的意思就是把帽子戴到头上。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最、冒等。
让我们再来看看夫的甲骨文字形:
(从左往右数第二个)
可以看得出来,它其实就是在人上面加了一顶帽子。原来在古代,夫指的是男人成年,可以为家庭出一份力了。在男子成年礼这一天,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当然,只有富家子弟可以做到),男孩子可以带上冠,可以起字了。男子成人礼步骤大致如下: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而女孩子的成人礼稍微简单点,但步骤和男孩子大同小异,只不过真正的成人是当了妻子后才开始的。
看吧,男子头上戴的第一顶帽子,插的第一根簪子竟和那么多汉字有关。不仅如此,在历史的演变中,它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以往,中国人都在盘着的头发上插着如本文最开始所述的簪子,到清朝时满人入关,为了巩固政权,震慑民众,让每个汉人都像他们一样,只留小辫子;而像太平军这种反清复明的组织则坚持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可以说,在当时的腥风血雨中,能不能保命关键在于头发的去留。
一根小小的簪子竟能引发那么多思考,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也可见一斑。我们应该好好的传承,将它们发扬光大,让世界都看到我们华夏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