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回忆
热寒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点不假。拜读《寻找最初的自己》散文集,作者清华大学垂杨柳医院口腔科楚德国主任就仿佛坐在我的面前。他沉稳朴实,平易近人,谈吐绅士。彼此就这样无拘无束地畅聊人生过往的点滴。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平实朴素的人生故事和经历,犹如原野上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纯净透亮,还仿佛一杯散发着清香的淡茶,沁人心脾。由此,我不由想到了他的另一部作品《生命是一杯热茶的等候》。是的,人生苦短,也许就是不紧不慢品尝一杯热茶的功夫。品读着这实而不华,犹如清泉一般的文字,也勾引起我对年少时的美好回忆。
应该说小学和初中是我最引以自豪的阶段,我所在的实验学校是当地顶尖的,也是省里有名的学校。那时候我几乎赢得了所有的头衔和荣誉。三好学生,三好标兵,学习委员,班长,少先队大队长,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第一批加入共青团。当然这些光环的背后无不渗透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也饱含着老师的殷切期待。记得那时侯评选三好学生和班干部,都是无记名投票,绝对公开透明。评选时老师把成绩排列前十的人名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匿名投票,如每班评选三名三好学生,则每张票可以写三个人。敞票时,则在黑板上每个名字下记“正”字,最后得票多的前三名即为三好生。然后再在三名三好生中重新记票选出一名三好标兵,也是大家无记名投票,每张票只选一个人,最后得票最多的即为三好标兵,选班干部的流程也如此。今想起来,那时候的评选还是蛮有意思,也挺民主。
几乎每次作文都被选作范文在班里朗读或被黏贴在宣传栏里。可每次到讲台上朗读作文时,心里就像装着一个小兔子跳来跳去,总有点紧张,也有点自豪。虽然作文得宠,但学生时代对中外名著的阅读量还是比较欠缺的,这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憾和痛点。当时父亲是学校高中部的数学老师。这反倒给了我不小的压力。一方面怕因自己表现不好给父亲脸上抹黑,另一方面内心总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怕被人说自己获得的荣誉与父亲的存在有关,有一段时间甚至想转到别的学校,只是没有更好的学校可选择才放弃了这种想法。每次考试成绩如果不达满分或者第一,内心总有一种深深的自责。
初中毕业顺利考取了当地最好的中学,与此同时,实验学校的高中不再续招,父亲则被调到刚成立的教师进修学校从事师资培训工作。就这样我和父亲才分离了,我甚至有一种从压抑中解脱的感觉。
既然谈到了父亲,就多说几句。父亲可谓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 他原本只有小学文化,在家里排行老大。由于家境不好,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父亲毅然放弃了继续读中学的机会(当时已经被重点中学录取)。尽管如此,父亲并没有放弃信念、追求和目标,凭借顽强的毅力,通过自学和参加函授学习,获得了大学同等学历,并取得了教师资格,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再后来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并担任教研组长,教学成果有目共睹。除此,父亲还有不少业余爱好,令人刮目相看,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乒乓游泳等样样通。当年学校组织演出时父亲拉二胡,弹风琴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既为之骄傲,又自叹弗如。虽然父亲已经走了,但他自强不息,执着进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就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将永远深藏在我的心底,值得我终生学习和敬仰。
我的小学初中就是这样度过的。
给自己的留言:看了此文,我想也许会有人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殊不知这篇稿子只是我人生经历的点点滴滴,我只是在述说我的一点人生经历和体验而已。至于是不是好汉不必太介意。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我就是我自己!
作于 2017年10月21日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