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二字一入眼,很容易就以为孔子打算给我们讲讲政治,其实不然,阅读整篇下来,发现孔子重在讲教化,和真正的政治还是不太一样的。如果说《学而》讲的是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那么这篇则讲学问的外用。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风气日下,文化衰败,孔子非常担忧,所以他强调为政,用权是不行的,须『为政以德』,众星才会共之。为什么要用德来为政,因为这一切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无非都是思想问题,只有『德』能够让思想纯正。 有了以『德』为本,还必须修养自身,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的精神。这样就可以了吗?不是的,还必须真正的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认真体验,并懂得人情世故。这个人情世故不是如今批评人的那个意义,『人情』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如此一来,才算是具备了为政的条件。 那么具体为政有哪些原则要点呢?我从文章中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 以孝治天下。 乍一看,似乎孝和为政离得有点远了,但《孝经》里解释的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扩充到了大孝于天下,何谓大孝?就是爱天下人。所以孔子认为,为政的人,应该以孝子之心为政。那么具体又该如何以孝为政呢?孔子只告诉我们对父母的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其实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要爱天下,就需知道民间的疾苦,正如父母了解子女那样。只有知道民间疾苦,才会懂得百姓的苦痛,才会有爱护子民的动力。从魏晋以来,历代朝代无不提倡以孝治天下。 然而这个孝,真正需要我们怎么做呢?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面提到一个关键词,就是『敬』,这种敬就是说要怀着爱的心情去孝,如果只是单单的养着,内心却不爱,那不是真孝。其次,孔子还提醒我们孝道的外形上要注意态度。用到为政上,这两者都不可忽视,首先无论是对上级还是下级,在外形上始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同时在内心里要保持真爱人。这都可以是为君为臣之道。
第二、学会观察人。 为政其实重在用人,那么懂得观察人就尤其重要。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观察人看其言行,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这样,就能知人励品了。 第三、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常常用来教育学生如何学习的话语是放在『为政』这一篇当中,我们就得理解这里的『故』与『新』了。前者为过去、历史,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过去历史,才能知新,才能以此更好地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
第三、无所不通。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的人不应只是某个定型的人,而是一个真正的通才,能文亦能武。同时,孔子在这里也隐含了为政之人必为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呢?他提到三点,一是少说多做,二是能包罗万象,不比附一方。三是既要有学问又要能思想。
第四、不走偏道。 这个偏道在孔子的眼里主要指的是权术之端。认为这都是祸害。真正做人做事,应该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真实就是最高的智慧。孔子是推崇王道的。王道就是用道德使人自然顺服,与之对应的是霸道,即权力的使人顺服。而走偏道的人往往就是耍权弄术,是不符合孔子的思想的。
第五、言而有信。 为什么要强调言而有信呢?因为为政的人,始终要有『百年大计』的长远眼光,否则朝令夕改,必然导致大乱。『戊戌变法』的实施不就是这样吗?光绪帝一腔热枕,一天几十道圣旨往下颁布,想到什么好主意立马就下诏要天下人实施,导致最后下面的人根本无法遵从。这就是为政的人没有做到言而有信。做到言而有信,必须要有卓越的战略眼光。
《为政》最后一句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众揽全篇下来,要做好这个为政,实在是太难,它是一种牺牲,必须什么都齐备了,需智仁勇齐具一身,并见义勇为,该做的就要做,绝不迟疑。这就是为政需要的精神和胸怀。难怪历朝历代出个明君那么难,因为明君实在不好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