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肖申克的救赎》,我的渴望由来已久。对于这本原著的心仪,也是多年后初衷不改。是什么,令我这么多年都念念不忘?
高中时,中央六套的午夜剧场播这部片子。夜深人静,我也仿佛在 1947年的肖申克监狱里与安迪经历一场黑暗中追求光明的自救,经历一次桎梏中获得自由的救赎。之后很多年,我都想要读一下原著,但因种种原因,都未能如愿。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捧着这本《肖申克的救赎》,迟迟未能进入阅读的状态。手边放着厚厚的一沓纸,是我自己下载的中英文剧本《肖申克的救赎》,纸已泛黄,心却如初。我轻轻翻开书页,再次与安迪同行。
~~~~~~01 黑暗~~~~~~
这是个黑暗的世界,这种黑暗,不仅仅来自监狱本身,大多时候,来自于人性以及人性操纵的社会和制度的机器。监狱,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司法,便是最能体现这种黑暗的地方。
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体制,总有人性的恶在演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体制,总有人性的恶在演绎:自私、残暴、对肉体和金钱的欲望、权利衍生出来的为所欲为。不管多么健全的制度最终只能靠并不圣贤的人去操作,不管出发点再好的制度,如果操持着整个制度的人本身依旧带着贪婪的欲望,他们总能找到可乘之机或者错漏之处。
某一天,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出轨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渡过余生。当安迪睁开惺忪睡眼,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重重的黑暗:司法制度上的的漏洞、执法官员的腐朽昏庸、典狱长的冷酷,狱警们的残暴,“三姐妹”的兽欲,囚犯们的丑恶。这一切,如无边无际的黑暗从此将他笼罩。而内心深处,沉重的负罪感也漆黑沉沉地包裹着他。
黑暗,似乎无处不在。他黑暗中百般挣扎。是妥协?是奋起反抗?还是一个人怅然?抑或是同流合污?
安迪的抗争,表面上看起来虚弱无力,但却又坚定持久。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冷静反抗这一切。当狱警头子恶狠狠的要将他推下屋顶时,他仍能面不改色地用言语说服对方。如果说那些“恶人”是表面的面目狰狞,那么其实真正的强者是安迪。
黑暗,总归不会永远,光明,往往与之相生相伴。
一名因盗窃入狱小偷汤米,使安迪知道了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兴奋的安迪找到了狱长,希望狱长能帮他翻案。虚伪的狱长表面上答应了安迪,暗中却用计杀死了告诉他这个事实真相的汤米,因为他一方面担心灰色收入曝光,另一方面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监狱帮他做帐。这促使知道真相安迪,决定通过自己的救赎去获得自由!
好在,安迪并没有被这黑暗所淹没。正如书中所写:“我得经常同自己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它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
万般无奈之下,出逃,成为安迪最终的选择。因为,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他高洁的灵魂,他已经找不到其它的任何方式去完成本该就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了。
黑暗,纵然再无边无际,也终将迎来黎明。
~~~~~~02 希望~~~~~~
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也许,我们看到的黑暗有多沉重的,光明和希望带给我们的快乐就有多少。安迪,就能让我们明白,即便是无奈中求生存,也不要忘记将希望的种子播撒。
在一次外出劳动中,安迪通过使监狱队长合法地免去税金为大家争取到了喝啤酒的机会。这小小事件,令狱友们为之振奋,当10个人的见证被200多人认可时,相信不知多少人内心希望的种子萌发了。从此后,作为银行家的安迪利用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逐步成为肖申克典狱长诺顿洗黑钱的工具,并且可以为监狱其他狱警理财,处理相关所需文件。这种特殊才能,很快使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
随后,他争取到当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为了争取图书馆的图书更新,他每周写一封信,为图书馆的扩随后,他争取到当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为了争取图书馆的图书更新,他每周写一封信,为图书馆的扩大而努力着。六年后,他实现了愿望,为监狱申请到了足够的经费建起了美国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同时他尽可能地帮助其他犯人考取高中文凭,让他们获得新生。
希望,当 一个人的内心充满希望时,他会时时处处表现的与众不同。无论是请大家在屋顶上喝啤酒,还是建图书馆,无论是冒着坐禁闭的危险给大家播放音乐,还是午餐时告诉大家音乐在心有多美好,都在向狱中这些身处困境绝境的囚犯们传递着这样的一丝希望的存在,告诉他们,这个世间依旧还有着令人心醉神迷的美好,在不远处向所有人招手。如此真切地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美好,无疑也就是告诉了在漫漫长夜之中煎熬绝望的人们,黎明是真实存在的!也只有这样的时候,我们才会坚守到曙光的到来。
而当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安迪成功地从自己在墙壁上挖了20多年的洞里凭空消失,重获自由后,安迪成为一个传奇。不,他更像是一盏明灯,点亮了狱友们心中那条崎岖难行的道路,告诉他们,心中永远要怀有一丝希望,永不服输。
是他,给这个冷冰冰的监狱带来了知识,欢乐与希望。
在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头无法刻成的。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
03自救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安迪在防范森严的监狱里苦苦挖掘,在由高高的狱墙所围建的真实监狱里,因为希望而坚持活着。虽然狱警残忍,资讯匮乏,但因为心存希望而在漫长的黑夜里一寸寸地掘进着。
他的忍耐,他的坚持,令他终于有一天凭借一己之力重获自由。不,应该不仅仅如此,首先,他凭借足够的警醒,拒绝了被体制化,他保有心灵的自由而获得了对光明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这正是他能够获得新生的源动力。
因种种原因来到监狱的人,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被剥夺了。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当你被动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你就完全被体制化了。黑暗、不公正、重体力等等,你都习以为常了,这种体制化,潜移默化地消磨了你的锐角,也将你心灵的自由桎梏了。
比如,瑞德终于获得了假释,但监狱外的生活已经让他很不适应,他成为这个外面的社会的边缘人。他想象一些人一样犯个案子再重陷囹圄,或走上自绝之路。
好在,最终他想起了安迪在越狱前跟他的约定,按照安迪的指示,瑞德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找到了安迪,两个好友终于自由地重逢了。这,无疑是安迪自救后,让瑞德心存希望,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是砸烂心中对希望和自由的桎梏而获得的重生。
安迪的自救之路,不仅影响了瑞德,也影响了整个肖申克监狱:安迪锲而不舍地写信筹钱,志愿工作,建起了监狱图书馆,给监狱里那些没有身体自由的人们一个机会去获得心灵的自由。光明透过书页照亮了监狱里艰深的黑暗,自由之风偶尔掠过监狱狭小阴暗的天空,让身在狱墙中的人们可以短暂地感受下心灵的自由。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04救赎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安迪年纪轻轻就是银行的副总裁,入狱前,他埋头工作,努力奋斗向上爬,却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妻子、忘记了爱,以至于妻子红杏出墙,最后导致家庭和个人的灭顶之灾。他不是“忙于生活”,就是“赶着去死”。这不能不给我们以启示。
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人格的社会化、极度从众心理、模式化的反应、思维的固化、社会规范的束缚,看似自由,或许,更像是另一种“囚牢”。我们的心没有“变得自由、不执著、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我们就不是自由的、解脱的。
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强烈的负面情绪,生存的不易与无奈,挣扎于生存与生活之间,这些无形的要素,构成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牢笼。若不从痛苦中觉醒,我们的心就会处于各种各样的牢笼,而不自知。
如果安迪不经过肖申克炼狱一般的淬炼,他的一生,也可能会耗竭在工作的“监狱”中。而恰恰是在肖申克这个真正的监狱,安迪获得了真正的救赎,心灵上的救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救赎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没有戏剧性和冲突呢?又何尝没有痛不欲生的时刻,也许,善加利用,就是一次生命的救赎,自我解放的救赎!
若我们内在没有力量去享受自由,自由也就毫无意义。当我们体验不到自由带来的的生命本质的飞跃,自由也会杀人。
过度的保护,僵化的体制,让许多人无法做自己,做自由的自己。诸如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对待自己,一旦脱离这种保护和体制,便很有可能令他们无所适从,失去生存的能力。
50年之后,老布终于自由了,可是他却不知道如何过自由的日子,在墙上留下“Brooks was here”,自杀了。瑞德在从“体制化”中被释放的时候,抬起头,就看到老布的留言。若不是安迪给他的希望,瑞德也会步老布的后尘:用死亡给自己营造一个永远的体制化的监狱。
安迪和老布相比,他走过了自我救赎的漫漫长路——20年。完成了老布根本无力去迈上的一个艰难的旅程。因为在安迪的心里,“有些东西是关不住的”。安迪的越狱就是获得自由之心的过程。
在安迪写给瑞德那封信中: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来不会逝去。读这封信的时候瑞德一直面露微笑,他的救赎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当然,每个救赎都是有一个仪式的。相比于安迪在大雨中张开双臂,瑞德的仪式非常不显眼。他先是说了《肖申克救赎》里最著名的台词——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然后在老布刻着『Brooks was here』的地方,留了一行字。最后出发去找安迪,这次出发的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自由人”。
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震撼绝不仅仅如此。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和法规的根本,当我们面对人性的黑暗予社会的不堪时,我们真的能够自我救赎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