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懒洋洋地照在我的脸上。我关闭了七点一十的闹钟,顺手拿起一件昨天晚上准备好的短袖,但我想起今天上午我们将讨论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个论题,于是我起身下床,无精打采地反倒衣柜,找到了我仅有的一件Polo衫,上面仅有三粒扣子。我闭着眼,扣好第一粒,接着第二粒,等到第三粒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的扣眼,这时只觉得浑身不舒服,走到镜前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把第一粒扣子扣到了第二粒扣眼上,导致衣服错位,穿得人不舒服,看得人不舒服。我把这次经历称作“扣子风波”,而它,也引出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三点思考。
一、扣眼找准方能有的放矢,目标立定才可笃行不怠
在扣扣子之前,首先要找到扣眼,才能有的放矢。正如我们新进人员要树立人生目标,找准自己的“第一粒扣眼”,然后朝之不断努力,前行。
我常常追问自己:我的第一粒扣眼是什么?它在哪里?2022年,我只身从长沙北上,赴京求学。长沙到北京,相距约1400多公里,乘火车需要14个多小时,若换做高铁,则要5至7小时才能到达。2022年到2025年间,我数次往返于两座城市。当我坐上慢车,总觉得14小时格外漫长。车厢里,时常能见到背着大包小包,手提水桶的农民工,他们多数因不会网上购票,只能买到站票,翻过来的水桶便成为了他们的临时座位。他们来自河北、河南、武昌,去到哪里?去到贵阳、海口。我曾有幸和他们交谈,他们都是农民,皆为生计外出务工。当我中午吃着泡面,啃着鸡腿,他们却常常饿着肚子,舍不得用钱。当我为14个小时的路程深感疲惫之时,他们却要熬过二十甚至三十多个小时,前往更遥远的贵州与海南。有时我也会坐上高铁,一路由南北上,窗外风景如画。当高铁驶过武昌,便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那是到了河南。在那稻田之上,是一座座冢,那是农民的坟墓。我依稀记得那一片金黄的稻田,也依稀记得那上面辛苦耕作的勤劳的河南农民。河南很大,大到300公里的高铁一小时都驶不出河南麦田,河南又很小,小到在那广阔无垠的麦田上,只能凸起那么一座小土包,埋葬他们最深深的思念。从那时起,我便确立了自己第一个人生目标,找到了第一粒扣眼,那就是一定要学有所成,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广大农民做实事,真正造福于他们。时至今日,我来到了美丽的韶山,在这片有着深厚红色血脉的热土之上,我想我能坚定的告诉那个坐在火车上的少年,我找到了自己的扣眼。
二、循序稳进不可急于求成,扎实根基方能行稳致远
扣好第一粒扣子后,我便继续扣第二粒。但有时心浮气躁,难免匆忙出错,导致后续扣子全部错位。七月十六日是我们到单位报到的日子,我仍记得我去到办公室以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对我主任说:“主任,您派点活给我干吧!”,那时我主任是这么回我的:“不要着急干活,先好好学习”,当时我表面上点头称是,内心却有些不以为然。我疑惑:我来不就是为了干活、为了做事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动手?天天来便是“罚坐”。直到后来,在实际工作中慢慢体会到,原来“学习”不只是做事,更是要静心观察、倾听、模仿,理解工作的逻辑、单位的文化、群众的真实需求。没有这一步“稳”与“实”,盲目追求“快”和“多”,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就像扣错了第二粒扣子——表面看只是顺序之差,实则关系整个衣冠是否端正、步履能否从容。人生如衣,扣子须一粒一粒扣,路要一步一步走。唯有在每一个阶段都稳扎稳打、心平气和,才能真正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直至整装待发、行稳致远。
三、步履走稳更要走实落地,真知终靠实践淬炼成金
昨晚,当我构思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之时,我想通了前两点,自觉豁然开朗。清晨起来,我还是扣错了第一粒扣子,事情并未按我预想的发展。我反思问题出在哪里?答案或许是:缺乏实践。我们常习惯于认知层面的理解,却疏于实际行动。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想关键是要勇于实践、勤于践行。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有机会更要深入农村,倾听农民心声,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而不是仅把“为人民服务”停留在口头与纸面。
我记得部长给我们做开班动员的时候,他说要听得懂韶山话,讲得好韶山话,才能更好的为韶山服务,我对此深有体会。我记得第一次随同事去到村里了解脱贫情况之时,对于乡亲们的韶山话竟只听得懂六七十,有时也常常会陷入沟通的僵局,那之后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韶山话,至少得听得懂韶山话。而现在,对于韶山话,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听得懂了!
我整理了自己的每一粒扣子,使其看起来规整。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人生的扣子扣错了,却无法再来一次。扣好衣服上的第一粒扣子,是扣好全部扣子的基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大家都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韶山谱写人生最为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