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开始是基础的内容,从坐标轴的正负数开始,未知数的求解,简单几何等等。再上升到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简单的平面,立体几何,基本的概率,三角函数问题等等。比起小学肯定是提升了不少,但也还是非常基础,现在看来就是小儿科,不过却并非如此。
数学中开始出现一些定理,很多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命名,但也会出现一些中国人发现的定理,比如勾股定理,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等等,当时发现原来中国人数学还是可以的,并不比外国人差。
英语成为一门主要课程,从字母表开始学起。小学虽然开设过英语课,但形式是音乐,美术课之类的,中学才开始正式学习。一开始听说许多地方小学三年级,甚至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尤为吃惊,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们晚了一步。中学用的教材是仁爱英语,教材编排还挺不错的,课文里的那几个人名“Kangkang,Jane......”成为三年的主人公,一度让我们记忆犹新。
英语课上系统的学习了音标,终于知道一个单词该怎么拼读,不用像小学一样标注同音汉字来进行注释。不过记单词还是一件麻烦事,三年下来的单词量或许只有一千左右,相对于单词,更令人头疼的是英语架构。习惯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对于英语总是觉得糊里糊涂的,怎么词汇顺序就是那样的呢?当时也并不清楚地知道主谓宾诸如此类的结构。
在混沌的学习中,对冠词,介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各种形式摸不着头脑,现在想来当时真的学习英语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因此英语一直在及格线徘徊,许多次都没有及格,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才逐渐入门,掌握基本的知识,原来是这样啊,稍稍明白一点,至少懂了该怎么做,于是英语开始及格,慢慢的到八十多,题目简单有时能上九十,不过初中的英语也就这样了,虽算不上优秀,但至少不会拖后腿,这样也就心满意足了。
思想与政治主要是引导青少年如何处理在刚入学时的迷茫,怎么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叛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是介绍基本的经济生产领域的基本概念,如市场,价格,价值,生产,消费等等,还有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国策,民族政策等等,以及国内外政治格局的基本分析,还有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大家在熟知不过的了,从上古时期的一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再是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然后是世界近代和现代史,在介绍历史的同时,穿插着经济,文化,科技等技术的发展,学了那么久的历史,勉强能够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中国的历史朝代脉络。想来历史没白学,也算不辜负历史老师了。
初中历史总是介绍基本事实,然后以一堆高大上的理论总结,类似实践,发展,唯物主义理论,推动历史潮流等等,习题一般都是背诵人名,时间,地点,或者发生了什么著名的事件,然后是意义。按道理说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妥,可是时间一长总让人产生一种索然无味的无力感,无聊却又不知该从何改变,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
地理是一门广袤的课,介绍中国的河流湖泊,地形地势,气候类型,各地物产,各省市的简介,以及世界地理的简单常识,中国海陆邻国的基本了解等等。其余的内容还好,气候降雨类型,根据晨昏线计算时间等等,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到了高中也没学会。基本能够写出中国三十四省市的名称及简称,以及画出大致的中国地图,各个省市的形状有所出入,但基本的位置都能够画出来,谁和谁挨着,沿海省市的排列,方位基本都能画对,还有一些重要山脉,河流,湖泊,高原,盆地,著名景点,以及周边的一些邻国等等。这样想来地理虽然没学好,但也是勉强能够及格。
生物是一门神奇的课,介绍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落等等,还有一些遗传变异的基础内容,还记得书本上的植物动物细胞,鸟骨骼的详细描述,还记得生物课本上有关于男女身体构造的内容,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笨拙的显微镜开启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印象中显微镜的结构等知识也是考察的一个重点。
现在想来初中的课程内容真是简单,都是一些最为基本的概念,让大家了解身边的一切,打开一扇好奇与探索的窗户,也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或许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