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一书,钱先生把困惑大部分人的人生问题做了阐释。如保安大爷的“人生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以及人生的目的及意义,真理、痛苦、幸福等,都有深入浅出的分析。拜读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实现基础生理要求的满足;第二,实现行为和事业的进阶,可以理解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等事务性活动;第三,寻找自我的本性,得到心灵的终极安乐。

对于普通人而言,第一步最易实现,满足一个人吃喝拉撒等基础的生理需求并不难,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动物属性的满足。

第二阶段才是人类特有属性的开启,表现为创造新事物和获得群体认可,只有通过个人创造力(拓展为能力)实现的事业,才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可。

这个阶段是大部分人的门槛,因为创造是很难的事情,创造之后还能被同类接受更是难上加难,好在人类有一套不成文的价值体系,对事业及成就有基本的定义,虽然不适用于所有个体,但却是大部分个体认可的标准,因而,只要顺着这个标准去创造事业,便多了一份实现的可能性。

人生第三步个阶段是寻找人的本性,如一棵兰花,她有自己最喜好和适用的环境,只有处于这种环境下,她才能保持优美的姿态,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人何尝不是如此,在实现了创造事业之后,他们开始寻找的便是自己的本性,也可以理解是为“我是谁?”找最优解。

一旦如先哲老子那样,找到真我即自我归宿,那人生也就圆满了,这个圆满不是给大众观摩的,而是自我的超然,庄子称之为“逍遥游”,佛家称之为涅槃。

人类的发展需要动力,世俗标准的成功,如金钱的数量、官阶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等,便是一种强劲的动力,它促使以虚荣心见长的人类,不断的让别人的恭维、仰慕、甚至是仰视来给自己输送心灵鸡汤。

从时间的角度讲,此类的成功未必是真的成功,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炙烤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以孔子为例,他曾带着门徒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但生不逢时,这套看似很合理的理论体系并不怎么有市场,最惨的时候七天绝食,几乎要饿死,远不如苏秦、张仪这等说客们风光。

从富和贵的角度,孔子与当时列国的王侯将相无法相比,他算不上很成功。但老夫子坚持了一辈子,终于有了门徒三千,学说有人研究和传播,不断提炼,终于成就了儒家经典。相比之下,那些达官贵人已经消失于历史的灰尘之中。

可以想象,孔子见识过多少人间冷暖,品尝过多少次无奈与尴尬的味道,多少次面临生命危险而毅然前行。

对我而言,并非孔子的学说无懈可击,而是孔子的坚忍不拔,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无畏精神,才是最令我感到佩服的。

凡人都有思想,能够去践行,就已经是自我的一次超越。

能够坚持一生不变的去践行一件事,那是又一次大的飞跃。

两次飞跃之后,能够找到“我是谁”的答案,则实现了人生的第三步:寻得真我。

我想人生不过如此,复杂而又简单。

大道至简,只待有心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