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报喜不报忧是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有一些震撼到我,对,是震撼。因为在从小到大的世界里,似乎报喜不报忧是孝顺,懂事的表现。那么蕴含在这个内容下更深层次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究过。
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
一、严厉
当你内化的父母是“严厉”的,你可能会报喜不报忧。
父亲: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儿子:想做画匠,专心画画。
父亲:不要做画匠。画匠是在墙上画画的,会有小狗在墙上撒尿,要做就做艺术家,艺术家的画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你想做什么?
儿子:艺术家。
父亲:没错,你会努力吗?你会成为我的骄傲吗?
儿子:我会努力的。
这样的场景熟悉吗?
一个严格的父亲,一个不愿让父亲失望的孩子——
这样的配对,其实在很多家庭中可见。
“我要足够优秀,才能让父亲满意。”
“30岁了还没结婚,是我人生最大的败笔,我让父母彻底失望了。”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是比较严格的,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达不到有可能会有惩罚性体验时。那么,孩子出于恐惧会努力去达成他们的要求。就如同一只不断朝着胡萝卜奔跑的兔子,“我要足够优秀,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即有条件的爱。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的重要基础,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同。而内化一个“严厉”的内在父母,孩子本身的自尊体系可能是比较脆弱的。在现实中的麻烦和困境,也会激活他们“我不够好”的体验,并伴随着一定的羞耻感。而这些羞耻感会让他们对父母绝口不提自己的糟心事。
他们的初心,只想要更好地承担父母的职责,养育教导孩子,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享受更多的幸福和成就。结果很多,却事与愿违。
二、控制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控制,哪怕孩子成年,仍然大事小事都要横插一脚。那么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来使用。
防御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情绪上的彼此缠绕。
在控制型的家庭当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比较近,彼此人格的分化程度不够高,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用“一锅粥”来做比喻。
家庭成员里任何一个人的情绪,都会毫无防御地直接渗透进入其他成员的内心深处,并可能会起到叠加的效果。孩子的麻烦,会让父母担心、焦虑到失眠。而父母的过分担忧,又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让她感到痛苦、愤怒或内疚。这些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二是行为上的付诸行动。
有些父母可能会耐受不住对孩子的担忧,会直接付诸行动,比如说“自己撸起袖子想替孩子解决”。而在解决麻烦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不自知地侵入孩子的自我边界。外交上说,干涉他国内政。
所以,对于深受父母控制之苦的朋友而言,与其说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不如说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稳稳不被侵入的自我空间。
三、匮乏
当你内化的父母是“匮乏”“虚弱”的,那你也可能会报喜不报忧。
傅首尔曾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
我跟我妈在粮站的米仓里住到三岁,后来她再婚了,我一直跟着我外婆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我妈很少笑,总是哭。她对我说过得最多一句话就是,妈妈好难,你一定要争气,你要懂事。我充分了解她的穷,她的难,她的不开心。
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我这个拖油瓶,她的人生会不会就幸福一点。所以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撒过娇,现在我成年了,我会把我的不开心告诉她吗?我不会。因为我太明白,那种帮不上忙的愧疚,那种无能为力的难受,比具体的不开心更难挺过去。”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情绪感受:愧疚感。
当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所体验到的对方是匮乏的、虚弱的,我们可能也会更少地向对方表达一些不太好的消息或是不太舒服的感受。因为一旦你报忧,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在攻击对方或者伤害对方,从而激起内心的愧疚感。
而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内化一个“匮乏的”内在父母呢?一种情况是,在小时候没有被重要的抚育者(比如说父母)好好地看到需求、好好地回应过。这里面的缺乏回应,有可能是感受到外在环境或物资上的实际匮乏,比如傅首尔和妈妈小时候住在粮店的米仓;
也有可能是来自孩子对父母情绪的直接感受,比如傅首尔妈妈对女儿说,“妈妈好难。”
对比来看,自己就是这样的状态。我是比较矛盾的,我会跟父母说我的忧,但每次都是得不到很有效的回应就草草转移话题,因为农村的父母,已经跟不上大城市女儿的节奏,她怕他们说错,女儿会反驳,女儿长久得不到回应也不愿再分享。现在我跟父母的通话更多的时候是靠孩子最桥梁,这样彼此都会舒服很对。但我知道,这是不对的。我试图调整,但这又很难……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过度付出的养育者。
本来自己就少的东西,还要给出去一些,接受者会体会到牺牲感、损耗感,甚至有些,还会产生哪吒“剔骨还肉”的感觉。
再有,很多成年的子女面对逐渐老去的父母时,也会不舍向他们报忧。这里面也可能是体会到与衰老、虚弱有关的内在父母。
越是体验到对方的匮乏,我们就越舍不得告诉他们,我们自己的悲伤与忧愁。
其实,孩子对父母报喜还是报忧,都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在彼此心中,是否有以下感受:
1、这段关系是不是具有容纳性的,无论是我优秀或者不优秀,你都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
2、这段关系是不是足够分化的,你是否能够允许我做自己,同时又和你在一起?
3、这段关系是不是足够结实的,你能不能接受我的爱,同时也能扛住我的愤怒和攻击,又或是我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和感受?
如果是,那我们都可以在关系中感受内心的真实表达。如此一来,情感便能得到亲密流动,得到牢固的滋养和支持。
从而去拥有一段美好的天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