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是歌手代表着中国综艺的前进方向。说句话不仅仅是因为芒果台有着国内最顶尖的电视人,《我是歌手》聚集着最好的剪辑、摄像、音乐、灯光,以及最会哭的观众,而是因为芒果台很清晰地明白一点,做节目最重要的是人,芒果台总能在几个镜头之下将歌手的个性展露无疑,大家看完能够很清晰地记住每个人。这才是节目最核心的东西。
这是为什么《我是歌手》要事无巨细地展现每个歌手唱歌前一周、唱歌前一秒,以及唱完的互动、在歌手休息室、和其他歌手的互动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东方卫视的《东方之星》、江苏卫视的《蒙面歌王》即便同样请来了不少歌手,做出了不少好的音乐,但是在影响度和知名度方面,远远不及《我是歌手》的原因。
所以说,对于这档节目而言,歌手的性格塑造是居首位的,音乐是居次位的,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不尊重音乐。
但是第四季的《我是歌手》,应该值得节目组认认真真地反思。
当总决赛最后黄致列、张信哲和李玟三位竞演歌王时,我已经决定不看了,刚刚查了一下,果不其然,歌王是李玟。从第二季的韩磊、第三季的韩红到第四季的李玟,都有一个共同点:资历最老,声望最高。就会让人忍不住去臆测:究竟是在选歌王?还是再选谁最大牌?
从突围赛可以看出来问题了,节目请来很多新的、年轻的歌手,而最终留下来的呢,还是那几位名气最高的“老歌手”。踢馆的、补位的,凡是资历不够的,都被淘汰。给人一种论资排辈和比人气的感觉。
这里不谈音乐,只谈节目。
节目最怕的就是:流于形式。这同样也是我对最近几季《中国好声音》非常不喜欢的原因。
《我是歌手》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这一季明显不如前几季。歌手的地位越来越大,节目却越来越难出彩。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那种全民追星的感觉了。而在前几季,邓紫棋、黄绮珊、李健,都是火的一塌糊涂,今年的歌手呢,反正我的朋友圈里很少见过。对于《我是歌手》这档节目来说,没有造就和培养一位新的“全民偶像”,这就算是失败。
看节目的人不仅仅期待有给人一击的音乐,更希望有给人一击的歌手。这一击就是新鲜感,邓紫棋是,黄绮珊是,李健也是。新人也好,回炉重造也好,观众希望可以通过这档节目发现一个自己以前没有印象但是很有魅力的歌手,或者是老歌手隐藏着的另一面。这种新鲜感和参与感才是一个节目不断保有活力的根本。
而《我是歌手》的节目形式,就是实现这种新鲜感的绝佳途径。真人秀保证可以全方位各方面展现歌手的生活和细节,比赛可以保证有一个冲突不断的矛盾,音乐是大众最利于接受的形式。所以会不断有新的、老的歌手来到这,在这种形式和赛制下,不断被发现,被了解。这也是《我是歌手》前三季做的非常棒的一点。也不自觉地提高了观众的期待度。
而到了这一季,最后进入决赛的年轻的歌手有黄致列和徐佳莹,一个是韩国欧巴,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是语言和文化环境不同,很难做到大众化。而徐佳莹又是一个性格腼腆内向,而且风格很小众的一位歌手。而台上几位老歌手又没有什么特别招人喜欢的新鲜感,都努力、上进、平易近人、坚持音乐。。。。所以,“不好看”自然就产生了。
其实这种原因更深一层次,也是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之间相割裂和矛盾的产物。现场观众也是去寻找新鲜和刺激的,但是这种刺激更多是一次性的,短期的,我只需要在现场几首歌的时间内哭一哭,或者嗨一下,就够了。而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期望这种刺激不仅仅是存在几首歌中,能够存在于歌手性格之中。这两种不同的需求不一定会重合,而完全由现场观众决定选出的歌手,未必符合一个电视节目长期播出的需求。
而且,这是一个对年轻歌手和其他音乐形式不够宽容的舞台。金志文、关喆、苏运莹都是踢馆失败,甚至这四季以来基本没有踢馆成功的。好不容易有了一位王晰,却又很快被淘汰。时间太短,很难深入人心。这些歌手还有一个身份,都是内地歌手。没有内地这些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歌手,只留下辨识度不算高的港台歌手,热衷于抒情和热歌,看多了,自然让人觉得乏味。
这是《我是歌手》节目组应该反思的地方,新歌手都存活时间太短,究竟是选歌手的原因还是赛制的原因?五百位特别爱哭的“专业”评审究竟多专业?该怎么去平衡现场观众和节目观众的不同需求?
其实我一直相信芒果台是一个特别不怕事和习惯反思的电视台。说实话非常期待下一季它究竟能有多大的变动,带给我多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