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路过博物苑门前,见一老人在爆米花。禁不住驻足观看。
一般来说,人总是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才有深切感觉。50多年前,我就住在这条启秀路上,博物苑现址最早是座尼姑庵,后来这块地方改建为护士学校,文革后又改为卫生学校,再后来因有人赞助,更名为“体臣”卫校 …..再后来搬走后,这里才建成现如今的博物苑,这儿唯一留下来的就是那株古老高大的银杏树,再无他物。博物院的大门较之原来的护士学校的大门只是稍许偏东了一点。
因为当年就读的南通师范附属第一小学也在这条路上,上下学必经护士学校的大门前,当年的护士学校大门与当年的一附大门类似,也是高大的两扇黑漆木门,高高的门槛,与一附大门不同的是,前者要上好几级石头台阶,上得一个平台后,方可进入里面。
老护士学校大门台阶下靠东边的角落,只要不下雨下雪,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个爆米花的师傅,在那里摇动他那爆米花机。
每天放学经过这里时,我和几个小伙伴都会被爆米花扑鼻的香气招引,围观好一会儿,有时甚至会放下书包,要求帮助那师傅拉拉风箱。我也曾试着学过,左手执爆米花的锅炉摇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右手握风箱把柄做前后拉动。刚开始时,两手很不协调, 几次三番后居然也适应过来。几个小伙伴轮流“执政”,不亦乐乎!
当年爆米花的食材主要是大米、玉米、蚕豆、黄豆以及干年糕片......也有薯片干的,直至如今这食材似乎也没有多大变化。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路边忽然没了爆米花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又出现爆米花的了。
爆米花前,爆米花师傅先将锅炉在炉子上空转4-5分钟,可能是预热吧,然后打开炉盖, 倒入食材,放入些许糖精,如果是年糕干则要在锅内加入适量的“发粉”,在锅口涂抹上蜡,再盖紧锅盖,然后开始转动锅炉 ......爆米花的时间长短则根据锅炉上的一个压力表显示,时间到了,师傅会根据顾客的要求采用“放气”或不放气。通常食材是黄豆的都采用“放气”,放气后出锅的食材,体积几乎不膨胀。不放气的食材“爆”开后的体积能达到2-3倍。爆的时间到了,师傅就将锅炉从炉子上移开,将锅炉口套入一个厚厚的麻袋,将锅炉开口处的一个翘柄从麻袋上的一个孔洞处穿出,左脚踏在锅炉上,右手紧握锅炉的摇盘,左手将一根铁套管套锅炉的翘柄,随着师傅一声吆喝声“爆啰!”旁观者赶紧捂住耳朵,随着一声“嘭”,围观者这才将捂着耳朵的手松开...... 当师傅将白花花的米花倒到大笸篮里的时候,好有“快笔灵思,出人意料”之感。
爆米花的锅炉是铅铸的能耐一定高压,据说人体摄入过量的铅会中毒,所以现今父母很少为孩子买这类食品了。不过我们那个时代不懂这套,父母不让吃爆米花主要原因出于当时粮食属于计划配给的,要当主食吃,舍不得当零食。小时候的爆米花师傅从来不卖爆米花也出于当时粮食的配给,垫不起。想吃爆米花的,食材要自带。为了解馋,记得我和几个小伙伴约好,每人偷偷从家里抓一把米,装在口袋里,凑足爆一锅的量(往往是200-300克),放学后约了去爆米花,再分别带回家里,父母问起就诓父母说是同学送的,让父母也尝尝......
后来有一次母亲洗衣服时发现我口袋里有生米粒儿,追问之下,我才道出实情,写下改邪的保证书后,母亲没有责骂,后来几乎每个月母亲都让我拿上一斤左右的米去爆米花,爆回来放在铁质的饼干桶里,让我们姐弟放学后回家享用......
岁月,神偷?再回首,心上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已是耄耋之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