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阅读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由于并未读完全文,尚未接触到作者思维的整体格局,所以在目前来看,相较其内容我更欣赏的是作者的语言深度及涉猎广度。
《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被称为“硅谷精神之父”和“世界互联网教父”,作为前沿科技的见证和发展者,他在书中围绕“必然”这一说法为自己相关的推断和汇总进行了较完整的论证。
在这本书中,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陈述方式使得学者及大部分参与新时代发展的读者都能轻松接纳并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不会止步于晦涩。例如当谈及人们对于互联网发展态度的时候,凯文直接提到了“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的现象,之后再进行简短举例,触动了大部分读者的切身感受——在面对不同领域的新事物时,轻微的“排外性”与“类比趋向”是每位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而这样以读者的自身感受引入科技理论证明,为凯文接下来的深度阐释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和简要的概括。
同时,在探讨科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凯文更多地运用一种人文视角去看待问题,从简单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知识,令读者受益匪浅。例如凯文在自序中建议读者去“倾听”科技与时代的变更而非一味的赶超,更多的是希望人们有一种自我吸收的意识,并不是纯粹地崇尚技术,需要的是每个人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而在谈及互联网参与者的活动变化时,凯文还提到了“自下而上的变革”,这个概念应是出自历史领域,但将同类论述引入对科技现象的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自上而下”似乎就是大环境发展的一种整体趋势,而非只出现在科技领域或者历史领域。
除此之外,在阅读中,也有许多引发我进行多领域思考的句子,例如“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这里的乌托邦可以从信息类无限进行延展,提示着我们——冲突是不能逃避和舍弃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进步都是需要某些因素引导刺激的,无论是对个人、社会抑或是其他,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科学化的概念,但与当下的科学性时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系;而“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补的缺憾,我们就无法拓展自己,更无法拓展我们的社会”不仅让我们有所共鸣,也阐述着相似的道理,提示着我们,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与自我和社会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小的联系。诸如此类,亟待深入探究。
当阅读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不清网络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们把网络绽放出的奇迹当做理所当然。”的时候,我立马卸载了最近玩得昏天暗地的一款端游,决定多看书、多思索,去找找关于“网络变成了什么样子”的更有意义的答案,而不是纯粹作为一个怀抱“理所应当”心态的、甚至被网络愚弄的玩家而存在于这广袤无垠的网络世界。
作为一名现代科技的受益者,粗浅地阅读这本书已经带给我了许多认同与思索,希望继续深入探究能有更多的收获,能更多地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进而激发一些自己的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