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从 LIBs 到 SSBs 的技术跃迁
1. 锂离子电池(LIBs)的瓶颈与 SSBs 的战略价值
自 1991 年索尼商业化 LIBs 以来,其凭借高能量密度(当前产业级约 250-300 Wh/kg)、低自放电率(月自放电<5%)、长循环寿命(>1000 次) 等优势,已主导便携式电子、电动汽车(EV)及电网储能市场。但随着 EV 对续航里程(需电池能量密度>400 Wh/kg)、安全性(液态电解质易燃)及快充能力(<15 分钟充电至 80%)的需求升级,LIBs 的物理化学极限逐渐显现:
能量密度天花板:传统 LIBs 采用石墨负极(理论容量 372 mAh/g)与液态电解质,即使搭配高镍正极(如 NCM811,理论容量 220 mAh/g),电芯能量密度也难以突破 400 Wh/kg(Betz 等人,2019);
安全隐患:液态电解质(如碳酸酯类)闪点低(<100℃),高温下易分解产生 CO、CO₂等气体,引发热失控 ——2023 年 EV 火灾事故中,约 30% 与 LIBs 液态电解质泄漏相关(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数据);
循环稳定性局限:液态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界面反应(如过渡金属溶解、SEI 膜反复破裂修复)导致 LIBs 循环 1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普遍低于 80%,难以满足电网储能 10 年以上的服役需求。
SSBs 通过引入固态电解质(SEs) 突破上述瓶颈:SEs 不仅消除液态电解质的易燃性,还能兼容高容量负极(锂金属:3860 mAh/g;硅基:3579 mAh/g)与正极(硫:1675 mAh/g),理论电芯能量密度可提升至 500-1000 Wh/kg(Janek & Zeier,2016)。此外,SEs 能抑制电极间串扰(如溶解的 Ni²⁺、Co³⁺迁移至负极),使 SSBs 循环寿命有望突破 2000 次(Wang 等人,2023)。
2. 主流固态电解质(SEs)的性能对比与应用瓶颈
目前 SSBs 的 SEs 主要分为五类,其离子电导率、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差异显著,直接影响 DET 的工艺适配性(见表 1):
3. 湿法电极技术(WET)在 SSBs 中的致命缺陷:从材料到成本的全方位制约
WET 作为 LIBs 电极制备的成熟技术(占当前产业线的 95% 以上),其核心流程为 “溶剂溶解粘结剂→混合活性物质 / 导电剂→浆料涂覆→溶剂干燥→溶剂回收”,但在 SSBs 生产中存在四大不可调和的矛盾:
(1)SEs 与溶剂的化学不兼容:直接破坏 SEs 结构
硫化物 SEs 的溶解与降解:WET 常用的极性溶剂(如 NMP、DMSO)会与硫化物 SEs 发生亲核反应 —— 例如 Li₆PS₅Cl 中的 P-S 键被溶剂分子攻击,生成可溶性的 P₂S₆⁴⁻(离子电导率<10⁻⁶ S/cm),导致 SEs 结晶性丧失(Ruhl 等人,2021)。即使采用非极性溶剂(如环己烷),其与粘结剂(如 PVDF)的相互作用力弱,导致电极粘结强度<50 kPa(远低于 SSBs 所需的 100 kPa 以上);
卤化物 SEs 的价态变化:Li₃InCl₆等卤化物 SEs 会与 Lewis 碱溶剂(如 DMSO)发生电子转移反应,In³⁺被还原为 In²⁺,使 SEs 的离子电导率从 10⁻⁴ S/cm 降至 10⁻⁵ S/cm 以下(Wang 等人,2024);
氧化物 SEs 的界面污染:LLZTO 等氧化物 SEs 虽耐溶剂,但浆料中的炭黑等导电剂易附着在 SEs 表面,形成电子导电通道,导致 SSBs 内部短路(Hatz 等人,2021)。
(2)高载量电极制备的技术瓶颈:干燥过程导致结构不均
SSBs 需高载量电极(正极≥4 mAh/cm²,负极≥6 mAh/cm²) 以实现高能量密度,但 WET 的干燥步骤会引发两大问题:
添加剂梯度分布:粘结剂(如 PVDF)、炭黑等小分子添加剂在干燥过程中随溶剂蒸发向上迁移,导致电极表层(靠近空气侧)添加剂含量比底层(靠近集流体侧)高 30%-50%(Jaiser 等人,2016),引发电极分层、开裂;
孔隙率失控:溶剂蒸发留下的孔隙率通常为 20%-30%,且孔径分布不均(10-100 nm),导致 SSBs 中离子传输路径曲折(曲折度 τ>3),倍率性能恶化 —— 例如湿法制备的 10 mAh/cm² NCM811 正极,在 1 C 倍率下容量保持率仅为 0.1 C 的 50%(Kuang 等人,2019)。
(3)环境与健康风险:NMP 溶剂的强毒性
NMP(N - 甲基吡咯烷酮)是 WET 最常用的溶剂,但其对环境与人体危害显著:
法规限制:欧盟 REACH 法规将 NMP 列为 “高度关注物质(SVHC)”,限制其在生产中的暴露浓度<100 mg/m³;美国 OSHA 规定工人 8 小时接触限值<100 ppm,短期接触(15 分钟)限值<150 ppm;
排放与回收难题:每生产 1 GWh LIBs 需消耗约 1000 吨 NMP,即使采用精馏回收(回收率 99%),仍有 10 吨 / 年的 NMP 以废气形式排放,相当于每年排放 1.5×10⁴吨 CO₂当量(Ellingsen 等人,2014);
健康危害:长期接触 NMP 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头痛、头晕)、肝脏毒性,甚至胎儿致畸(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 2B 类潜在致癌物)。
(4)成本高企:能耗与设备投资占比过半
WET 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溶剂处理与设备投资:
能耗成本:NMP 的沸点为 202℃,干燥过程需消耗大量热能 —— 每生产 1 kWh LIBs,NMP 干燥与回收的能耗达 42 kWh,占电池总生产能耗的 47%(Ahmed 等人,2016);
设备投资:溶剂回收需配备精馏塔、冷凝器、真空系统等设备,1 GWh WET 产线的设备投资比无溶剂产线高 20%-30%(Wood 等人,2015);
时间成本:湿法干燥时间长达 192 分钟 / 电芯,而 DET 的涂覆 + 压延时间仅需 10-15 分钟 / 电芯,生产效率提升 12 倍以上(Yuan 等人,2017)。
二、干法电极技术(DET)的优势重构:从实验室性能到产业价值
DET 通过 “无溶剂混合 - 干法成型” 的核心逻辑,彻底解决 WET 的缺陷,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性能,更在产业落地的经济性与环保性上形成突破。以下从量化数据、产业案例、环保合规三个维度展开:
1. 性能优势:电极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双重提升
(1)电极微观结构的精准调控
DET 通过控制混合强度与涂覆参数,可实现电极结构的 “致密化 - 均匀化”:
低孔隙率与低曲折度:干法热压制备的 NCM811 正极孔隙率可控制在 5%-10%(湿法为 20%-30%),离子曲折度 τ 降至 1.2-1.5(湿法为 2.5-3.5),使 Li⁺传输阻力降低 60% 以上(Guo 等人,2023);
组分均匀分布:干法混合采用高速剪切(如 30 m/s 的圆周速度)与球磨(球料比 10:1),使粘结剂、导电剂在活性物质表面的覆盖均匀度达 90% 以上(Schälicke 等人,2020),避免湿法的梯度分布问题;
高载量成膜能力:DET 可制备载量高达 17.6 mAh/cm² 的 NCM712 正极(Ryu 等人,2023),而湿法因干燥开裂,载量通常难以超过 8 mAh/cm²。
(2)电化学性能的全面突破
不同活性物质的 DET 电极与湿法的性能对比(见表 2):
表 2:DET 与湿法电极的性能对比(数据来源:多篇文献综合)
2. 成本优势:1 GWh 产线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基于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公开数据,1 GWh SSBs 产线采用 DET 与 WET 的成本对比(见表 3):
表 3:1 GWh SSBs 产线的成本对比(数据来源:产业报告与文献估算)
3. 环保优势:符合 “双碳” 目标的绿色制造路径
DET 的环保价值体现在污染物减排与能耗降低两方面:
有毒溶剂零排放:DET 完全消除 NMP 的使用,每 1 GWh 产线每年减少 10 吨 NMP 废气排放,相当于减少 1.5×10⁴吨 CO₂当量(Zackrisson 等人,2010);
能耗减排:DET 省去溶剂干燥与回收步骤,每 1 GWh 产线每年减少 7×10⁵ kWh 电能消耗,相当于减少 500 吨标准煤的燃烧(按火电煤耗 300 g/kWh 计算);
废弃物减少:湿法产生的溶剂回收残渣(含 NMP、粘结剂)约为 50 吨 / 年・GWh,而 DET 的固体废弃物仅为 10 吨 / 年・GWh,且可回收再利用(如活性物质的再生)。
此外,DET 的无溶剂特性使其符合欧盟《新电池法规》(2023 年生效)中 “电池生产需降低有毒物质使用” 的要求,为 SSBs 出口欧洲市场扫清障碍。
三、DET 的核心工艺:从实验室参数到工业化放大
DET 的工业化需解决 “混合均匀性、涂覆稳定性、压延一致性” 三大关键问题,其核心工艺包括干法混合、干法涂覆、压延,每个步骤的参数调控直接影响电极性能。
1. 干法混合:决定组分分布的 “第一道关口”
干法混合的目标是实现 “活性物质(AMs)- 粘结剂 - 导电剂(CAs)” 的分子级均匀分散,其核心影响因素包括混合设备、混合强度、物料属性:
(1)混合设备的选择与工作原理
表 4:主流干法混合设备的性能对比
工业化生产中,通常采用 “球磨预处理 + 双螺杆混合” 的组合工艺:先通过球磨(球料比 10:1,转速 300 rpm,时间 2 小时)细化活性物质颗粒(如 NCM811 从 10 μm 降至 5 μm),再通过双螺杆混合(温度 80-120℃,螺杆转速 100 rpm)实现粘结剂与导电剂的均匀包覆。
(2)混合参数对均匀性的影响
混合强度:以石墨负极混合为例,炭黑与 PVDF 的混合需高强度(圆周速度 30 m/s,时间 10 分钟),使炭黑均匀分散在 PVDF 中;若强度不足(<20 m/s),会形成炭黑团聚体(尺寸>1 μm),导致电极导电率下降 30%(Schälicke 等人,2020);
物料湿度:硫化物 SEs 的混合需在湿度<1% 的手套箱中进行,若湿度>5%,SEs 会水解生成 H₂S,导致离子电导率从 10⁻² S/cm 降至 10⁻⁴ S/cm(Jiang 等人,2020);
颗粒尺寸匹配:粘结剂颗粒尺寸需与活性物质匹配 —— 例如 PTFE 颗粒尺寸(1-5 μm)应与 NCM 颗粒尺寸(5-10 μm)相近,若 PTFE 颗粒过大(>20 μm),会导致涂覆时出现 “斑点” 缺陷(Hippauf 等人,2019)。
2. 干法涂覆:四种典型方法的工业化适配性
DET 的涂覆方法决定电极的厚度均匀性、成膜效率及适用场景,四种主流方法的工业化参数与适配性如下:
(1)热压法(Hot Pressing):小规模生产的 “入门级” 方法
核心参数:温度(100-150℃,需低于粘结剂分解温度)、压力(10-30 MPa)、时间(5-10 分钟);
工业化案例:丰田在 2008 年采用热压法制备 ASSB 正极(LiCoO₂+ 硫化物 SE+PTFE),电极厚度控制在 50-100 μm,容量保持率 90%(100 次循环);
局限性:间歇式生产,效率低(每批次处理面积<1 m²),仅适用于实验室或中试线(<10 MWh / 年)。
(2)熔融挤出法(Melting Extrusion):聚合物 SE 的 “专属工艺”
核心参数:挤出温度(PEO 基 SE 为 80-120℃,TPA 基为 140-160℃)、螺杆转速(50-100 rpm)、挤出速率(1-5 m/min);
工艺优势:连续生产,可制备宽幅电极(>1 m),适合聚合物 SE 与复合电极(如 PEO+LFP);
最新进展:Froboese 等人(2020)通过调控挤出比能量输入(1440-1870 kJ/kg),使 PEO-LiTFSI SE 的离子电导率达 2.4 mS/cm(90℃),与湿法制备的最高水平相当;Hu 等人(2024)采用熔融挤出 + 压延,制备出 25 μm 厚的 TPA - 硫化物 SE 膜,宽幅达 70 cm,可满足软包电池生产需求。
(3)粘结剂 fibrillation 法:高载量电极的 “核心技术”
核心参数:剪切力(双螺杆挤出机的剪切速率 1000-5000 s⁻¹)、PTFE 含量(0.1-2 wt%)、压延温度(80-120℃);
工艺原理:PTFE 在高剪切力下形成纳米纤维(直径 100-500 nm),交织成网络包裹活性物质与导电剂,实现低粘结剂用量下的高粘结强度;
工业化突破:特斯拉收购 Maxwell 后,将 fibrillation 技术规模化应用于 LIBs 干法电极,2023 年推出的 4680 电池采用该技术制备正极,载量达 8 mAh/cm²,生产效率提升 50%;Hippauf 等人(2019)用 0.1 wt% PTFE 制备的 Ni-rich 正极,软包电池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 93.6%,已通过松下的中试验证(100 MWh 产线)。
(4)干法喷涂法(Dry Spray):灵活适配多材料体系
核心参数:载气压力(0.2-0.5 MPa)、静电电压(50-100 kV)、喷涂距离(10-20 cm)、涂层厚度(10-200 μm);
工艺优势:粘结剂选择范围广(PVDF、PTFE、PEO 均可),可制备薄 / 厚膜,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应用案例:Ludwig 等人(2016)采用静电干法喷涂制备 LCO 正极,涂层厚度均匀性误差<5%,粘结强度 148.8 kPa;Al-Shroofy 等人(2017)用该技术制备 NCM111 正极,载量 10.07 mg/cm²,半电池循环 300 次容量保持率 80%,已用于日产 ASSB 的原型车电池。
3. 压延:调控电极密度与孔隙率的 “最后一步”
压延的目标是将涂覆后的疏松膜层压实至目标密度(正极:3.5-4.0 g/cm³,负极:1.5-2.0 g/cm³),同时控制孔隙率(5%-15%)。其核心参数包括:
压延压力:根据电极材料调整 ——NCM 正极需 20-30 MPa,石墨负极需 10-20 MPa,压力过高会导致活性物质颗粒破碎(如 NCM811 的二次颗粒破裂),压力过低则孔隙率过高;
压延温度:热压延(80-120℃)可提升粘结剂的流动性,使电极更致密 —— 例如 PVDF 基电极经 120℃热压延,密度从 3.0 g/cm³ 提升至 3.8 g/cm³,离子电导率提升 40%(Wang 等人,2019);
压延速度:工业化生产线的压延速度通常为 5-10 m/min,需与涂覆速度匹配,避免膜层起皱或断裂。
四、DET 在 SSBs 关键部件中的应用突破:从正极到 SE 的全链条优化
DET 已实现 SSBs “正极 - 负极 - 固态电解质” 的全部件无溶剂制备,每个部件的工艺优化与性能提升均有明确的技术路径。
1. 正极应用:高镍、高载量与界面稳定的协同
SSBs 正极需同时满足 “高容量(>200 mAh/g)、高电压(>4.3 V)、高载量(>4 mAh/cm²)”,DET 通过工艺优化与材料设计实现这一目标:
(1)高镍正极(NCM811、NCM622)的 DET 制备
高镍正极的核心挑战是界面反应(与硫化物 SE) 与体积膨胀(循环中约 4%-6%),DET 的解决方案包括:
低粘结剂含量设计:Hippauf 等人(2019)用 0.1 wt% PTFE 通过 fibrillation 技术制备 NCM811 正极,PTFE 纤维形成的网络不仅减少界面接触(降低反应面积),还能缓冲体积膨胀,使正极与 Li₆PS₅Cl SE 的界面阻抗从 1000 Ω・cm² 降至 500 Ω・cm²;
界面修饰层引入:Hong 等人(2022)在 NCM811 颗粒表面涂覆 1 wt% Li₃PO₄(干法混合时加入),再用 PTFE 基离子 omer 粘结剂(Li⁺导电),使正极在 4.3 V 电压下循环 300 次容量保持率达 90%,远高于未修饰的 75%;
高载量工艺优化:Ryu 等人(2023)采用 “MWNT-PVDF 协同框架”(NCM712:MWNT:PVDF=80:15:5),通过熔融挤出 + 压延制备载量 17.6 mAh/cm² 的正极,电极厚度 200 μm,Li⁺传输阻力仅为湿法的 1/3,全电池能量密度达 360 Wh/kg。
(2)富锰正极(Li-rich Mn-based)的 DET 探索
富锰正极(如 Li₁.₂Mn₀.₆Ni₀.₂O₂)理论容量>300 mAh/g,但存在电压衰减问题,DET 通过以下方式改善:
导电网络强化:Zhang 等人(2023)在干法混合中加入 5 wt% CNTs,与 PTFE 形成导电网络,使富锰正极的电子电导率从 10⁻⁴ S/cm 提升至 10⁻² S/cm,电压衰减率从 0.5 V/100 次降至 0.2 V/100 次;
低温压延工艺:富锰正极在高温(>100℃)下易发生结构相变,采用室温压延(压力 20 MPa),使正极结晶度保持率达 95%,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 85%(Zheng 等人,2024)。
(3)硫正极的 DET 创新
硫正极理论容量高达 1675 mAh/g,但存在体积膨胀(80%) 与多硫化物穿梭问题,DET 的解决方案:
多孔碳骨架负载:Kirsch 等人(2019)用多孔石墨烯(hG)作为导电骨架(S:hG=1:1),干法压延制备硫正极,hG 的多孔结构限制硫的体积膨胀,同时抑制多硫化物扩散,正极循环 500 次容量保持率 70%;
固态电解质复合:将硫与 Li₆PS₅Cl SE 干法混合(S:SE=7:3),用 PTFE 粘结剂(1 wt%)制备复合正极,SE 不仅提供 Li⁺传输路径,还能物理阻挡多硫化物,使全电池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80%(Li 等人,2023)。
2. 负极应用:从石墨到硅基、锂金属的全面覆盖
SSBs 负极的核心需求是高容量、低体积膨胀、与 SE 的界面稳定,DET 在不同负极材料中的应用各有侧重:
(1)石墨负极:解决 PTFE 还原与高载量问题
石墨负极的 DET 挑战是 PTFE 在低电位(1.2 V vs Li/Li⁺)下的还原,当前有三大解决方案:
PEO 保护层修饰:Wei 等人(2024)在石墨颗粒表面涂覆 1.25 wt% PEO(干法混合时加入 PEO 粉末,120℃预热使 PEO 熔融包覆),阻断 PTFE 与石墨的直接接触,使首次库伦效率(ICE)从 47.09% 提升至 83.66%,循环 1700 次容量保持率>87%;
协同粘结剂体系:Zhang 等人(2022)采用 PTFE-PVDF 协同粘结剂(PTFE:PVDF=1:1,总含量 5 wt%),PTFE 先形成网络包裹石墨颗粒,PVDF 在 PTFE 还原后补粘结,使石墨负极载量达 8.2 mAh/cm²,体积膨胀率控制在 5% 以内;
导电粘结剂替代:Yuan 等人(2024)用聚苯胺(PANI)作为导电粘结剂(含量 5 wt%),PANI 兼具粘结与导电功能,无需额外炭黑,石墨负极在 0.5 C 倍率下容量保持率 90%(100 次循环),倍率性能优于 PVDF 体系。
(2)硅基负极(Si、SiOₓ、Si/C)的 DET 突破
硅基负极理论容量高(Si:3579 mAh/g),但体积膨胀大(>300%),DET 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多孔结构设计:Deng 等人(2023)将 Si/C 复合颗粒(Si: C=3:7)与 PTFE(2 wt%)干法混合,通过 fibrillation 形成多孔网络,缓冲体积膨胀,负极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 70%,远高于湿法的 40%;
弹性粘结剂应用:Li 等人(2022)采用 styrene-butadiene rubber(SBR)作为粘结剂(含量 3 wt%),SBR 的弹性模量低(0.1 GPa),可适应硅的体积膨胀,使 Si/C 负极载量达 5 mAh/cm²,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75%;
SE 复合改性:将 Si/C 与 Li₆PS₅Cl SE 干法混合(Si/C:SE=8:2),SE 不仅提供 Li⁺传输路径,还能抑制硅的粉化,使负极界面阻抗从 2000 Ω・cm² 降至 800 Ω・cm²(Wang 等人,2023)。
(3)锂金属负极的 DET 探索
锂金属负极是 SSBs 的 “终极目标”,但存在锂枝晶生长问题,DET 的应用方向:
干法复合锂金属:将锂粉(粒径 1-5 μm)与导电骨架(如 CNTs、多孔铜)干法混合,压延成膜,锂粉均匀分散在骨架中,避免局部电流集中,抑制锂枝晶 ——Kim 等人(2024)制备的 Li-CNTs 复合负极,对称电池循环 500 小时无枝晶生成;
SE 界面融合:将锂金属复合负极与干法制备的硫化物 SE 膜热压(60℃,10 MPa),形成紧密界面,Li⁺传输阻力<100 Ω・cm²,全电池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90%(Park 等人,2024)。
3. 固态电解质(SE)的 DET 制备:薄化、高导与柔性的统一
SE 的 DET 制备需满足 “高离子电导率(>10⁻⁴ S/cm)、低电子电导率(<10⁻⁸ S/cm)、柔性(可弯曲 180° 不破裂)”,不同类型 SE 的工艺优化如下:
(1)硫化物 SE 膜:薄化与力学强化
硫化物 SE 是 DET 的首选体系,其关键突破包括:
超薄膜制备:Zhang 等人(2021)用 0.2 wt% PTFE 与 Li₅.₄PS₄.₄Cl₁.₆混合,球磨后 80℃热压延,制备 30 μm 厚的 SE 膜,室温离子电导率 8.4 mS/cm,弯曲 100 次后电导率保持率 95%;
力学性能提升:Hu 等人(2024)采用热塑性聚酰胺(TPA)作为粘结剂(3 wt%),与 Li-P-S-Cl SE 干法混合,140℃热压制备 25 μm 厚 SE 膜,拉伸强度达 5 MPa(是 PTFE 体系的 11.2 倍),可满足卷对卷(R2R)生产需求;
大面积制备:Hippauf 等人(2019)用 0.3 wt% PTFE 制备 3.5×3.5 cm² 的硫化物 SE 膜,离子电导率 2.7 mS/cm,已用于软包 ASSB 的中试生产。
(2)氧化物 SE 的干法成型:解决脆性问题
氧化物 SE(如 LLZTO)脆性大,DET 通过复合改性改善:
聚合物复合:Jiang 等人(2020)将 LLZTO 颗粒(95 wt%)与 PTFE(5 wt%)干法混合,fibrillation 后压延成膜,PTFE 纤维形成的网络提升柔性,SE 膜可弯曲 180°,离子电导率 1.2×10⁻⁴ S/cm(室温);
多孔骨架支撑:将 LLZTO 与多孔 Al₂O₃骨架(10 wt%)干法复合,压延成膜,Al₂O₃骨架抑制 LLZTO 的断裂,SE 膜的弯曲强度从 10 MPa 提升至 30 MPa(Chen 等人,2023)。
(3)混合 SE 的 DET 协同:平衡电导率与柔性
混合 SE(如 PEO-LLZTO)结合聚合物的柔性与无机 SE 的高导,DET 的工艺优化:
均匀分散控制:Froboese 等人(2021)通过双螺杆混合(温度 100℃,转速 100 rpm),使 LLZTO 颗粒(20 wt%)均匀分散在 PEO-LiTFSI 中,混合均匀度 CV<5%,室温离子电导率达 1.8×10⁻⁴ S/cm;
连续生产工艺:采用 “熔融挤出 + 压延” 的连续流程,制备宽幅 1 m 的混合 SE 膜,生产速度 5 m/min,可与电极生产线匹配(Helmers 等人,2021)。
五、DET 的粘结剂技术:从 PVDF/PTFE 到功能化创新
粘结剂是 DET 的 “灵魂”,其性能直接决定电极的机械强度、离子 / 电子传输及电化学稳定性。当前粘结剂已从传统的 PVDF/PTFE,向离子导电、电子导电、弹性缓冲三大功能化方向发展。
1. 传统粘结剂(PVDF、PTFE)的性能优化
PVDF 与 PTFE 是 DET 的基础粘结剂,通过化学改性与工艺调控可提升其性能:
(1)PVDF 的改性:提升成膜性与离子电导率
分子量调控:Wang 等人(2019)对比不同分子量(MW)的 PVDF—— 高 MW PVDF(10⁶ g/mol)形成的涂层更薄(50 nm)且多孔,利于 Li⁺传输,使 NCM111 正极在 5 C 倍率下容量保持率从 16.7% 提升至 50%;
共聚物设计:合成 PVDF-HFP(六氟丙烯)共聚物,其结晶度低于纯 PVDF,柔韧性更好,用其制备的 LFP 正极弯曲 100 次后粘结强度保持率 80%(高于纯 PVDF 的 60%)(Liu 等人,2022)。
(2)PTFE 的稳定化:抑制还原与提升粘结
表面修饰:在 PTFE 颗粒表面涂覆 1 wt% Al₂O₃(干法混合时加入 Al₂O₃纳米粉),阻断 PTFE 与石墨的电子接触,使石墨负极的 ICE 从 47% 提升至 75%(Wei 等人,2024);
纤维化程度控制:PTFE 的纤维化程度(纤维长度 / 直径比)需适中 —— 比值过高(>1000)会导致颗粒团聚,比值过低(<100)则粘结强度不足,最佳比值为 300-500,此时 NCM 正极的粘结强度达 120 kPa(Hippauf 等人,2019)。
2. 功能化粘结剂的创新方向
(1)离子导电粘结剂:构建 Li⁺传输通道
离子导电粘结剂需同时具备 “粘结性” 与 “Li⁺导电性”,典型案例包括:
PTFE 基离子 omer:Hong 等人(2022)合成 poly (tetrafluoroethylene-co-perfluoro (3-oxa-4-pentensulfonic acid),在 PTFE 主链引入磺酸基团(-SO₃Li),Li⁺电导率达 10⁻⁴ S/cm(室温),用其制备的 NCM712 正极与 Li₆PS₅Cl SE 的界面阻抗降低 40%;
PEO 基离子导电粘结剂:将 PEO 与 LiTFSI(摩尔比 8:1)混合,作为粘结剂(含量 5 wt%),用于 LFP 正极,PEO 不仅提供 Li⁺传输路径,还能缓冲体积膨胀,正极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92%(Froboese 等人,2021)。
(2)电子导电粘结剂:替代传统导电剂
电子导电粘结剂可减少炭黑等导电剂的用量,降低界面阻抗,典型案例:
聚苯胺(PANI):Yuan 等人(2024)用 PANI 作为石墨负极的粘结剂(含量 5 wt%),PANI 的电子电导率达 10 S/cm,无需额外炭黑,负极在 0.5 C 倍率下容量保持率 90%(100 次循环);
聚吡咯(PPy):在 Si/C 负极中加入 3 wt% PPy,PPy 形成的导电网络使电子电导率提升 10 倍,循环 100 次容量保持率 75%(高于 PVDF 体系的 60%)(Zhao 等人,2023)。
(3)弹性粘结剂:适应体积膨胀
弹性粘结剂适合硅基、硫等体积膨胀大的电极,典型案例:
SBR(丁苯橡胶):Li 等人(2022)用 SBR 作为 Si/C 负极的粘结剂(含量 3 wt%),SBR 的断裂伸长率达 500%,可适应硅的体积膨胀,负极循环 200 次容量保持率 75%;
聚氨酯(PU):PU 的弹性模量低(0.01 GPa),用其制备的硫正极循环 500 次容量保持率 70%,体积膨胀率控制在 20% 以内(Zhang 等人,2023)。
六、 结论
干法电极技术(DET)通过无溶剂工艺,彻底解决了湿法技术在 SSBs 中的溶剂兼容性、高载量制备、成本与环保问题,已实现 SSBs “正极 - 负极 - 固态电解质” 的全部件制备。从技术性能看,DET 电极的粘结强度、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全面优于湿法,高载量(>17 mAh/cm²)与薄 SE 膜(25 μm)的制备已通过中试验证;从产业价值看,1 GWh DET 产线的年成本比湿法低 43.8%,且符合 “双碳” 目标与环保法规。
尽管 DET 仍面临规模化设备、材料兼容性、质量控制等挑战,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多尺度模拟、原位表征)与技术创新(3D 打印、R2R),DET 有望在 2030 年前成为 SSBs 规模化生产的主流技术,推动 SSBs 在电动汽车、电网储能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