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在忙其它工作,没有完整地听程红兵校长的讲座,中途只听了20多分钟,就被程校长圈粉,今天得空赶紧补课,1小时29分钟的直播回放,一气儿听完, 通透深刻,感觉我们正在研究的、实践的很多东西都找到了缘由。边听边记边想,不断有画面闪过,做了很多,但缺乏这样高屋建瓴、视野开阔、连线成网的思考,说白了还是自己格局太小,功底太浅,当然也不乏惰性,懒于梳理。低头拉车的同时,一定要善于抬头“看天”,这样才不会迷失。
不做“井底之蛙”。程校长从《爆裂》谈到未来世界的基本特征,即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发出了三个层面的追问:面向未来,社会何为?面向未来,国家何为?面向未来,学校何为?又从《人类简史》谈到21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产品是“人体大脑思维”,所以世界的重心从“跨国公司转向杰出学校”。从中国教科文组织到世界银行,从世界经合组织到世界经济论坛,带领听众发现全球社会方方面面都对未来的教育作出了积极地预测和回应。感叹程红兵校长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思考力!多与不同圈子优秀的人接触,你才会知道自己世界的狭隘。一只青蛙,无论他是在池塘里还是深井里,只要没有见过百舸争流、百鸟齐鸣的景色,它就永远认为头上那片天空才是世界的中心。跳出教育看教育,可能会更有意义。
程校长还提到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哥顿•布朗说过“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预言家,你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不禁让我想到习总书记曾强调过“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何为大先生” ?“面对学生,教师何为”?
我想,首先,要审视社会发展的需求。今天的社会对人才是如何要求的,根据这个要求,你要思考你该怎么办;其次,就要思考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培养目标。就像程校长所说“要重新定义目标”,如同PISA测试,每隔3年,就会增加一个新的测试元素。2015年新增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8年新增全球胜任力;2021年新增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新增的这些,无疑就是关键能力,是我们应该培养的目标,老师应该关注的东西。第三,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框架之下,你再考虑课程的结构,如何将从能力培养出发,构建学科的模块。也就是程校所讲的“要用开放的课程理念、现代化的课程思维来回应时代发展的不断变革”。要从群体式课程走向个体式课程,从分科式课程走向整合式课程,从闭合式课程走向开放型课程。
“大先生”“预言家”应该成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现实面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个人力量的渺小,可能会止步不前,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梦是指路牌,改变,从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