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中午14时20分,我终于看完了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杜波瓦的小说《每个人》的最后一行字。在合上书的一霎那,一种悲凉之气从我内心升起……我知道我十分有必要写写关于读完这本书的感觉。
《每个人》这本书在2019年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这个文学奖,在国际文学奖里是名气很大的,有“小诺贝尔文学奖”之称。
据我了解,像法国作家杜拉斯,在1984年因为《情人》一书获得此奖而让世人所知。由此可见,这个奖的含金量有多少了。而能获得这个奖,也足够使人明白作者的实力有多么的厉害。
但是这本书引进过来的时间是今年6月份。这就是说,我可能算得上是属于它的比较早的中国读者。
对此我感到非常幸运。但是,当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像许多年以前看的《朗读者》一样,感觉里面的字句仿佛锐利的刀子一样一点点割裂我的心。
这是我看书这么多年以来,已经是很难得的感觉。
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法国版的《活着》?
我还是从作家开始说起。当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杜波瓦这个名字出现在我的视线时,我对他的了解真是一片空白。
虽然在他之前,我看过不少法国作家的作品,比如萨特的《理智之年》,加缪的《局外人》等作品,但对真正对现代法国作品的了解,我可以说是少了又少了。
而在书中,我对他的了解也极其有限:比如他出生在法国的图卢兹,曾是《西南报》的体育记者,后任职于《巴黎晨报》和《新观察报》杂志。
2004年他因《一种法兰西生活》的书获得费米娜文学奖。而《每个人》是他写的第二本书。他因此书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从这份简单的履历上看,杜波瓦明白告诉世人:他的文学生涯是比较顺畅的。一般的作家很少能从开始写作的时候,就起点那么高,一出手就能荣获大奖。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获奖,不是没有原因的。我将它分为两点:
一是结构上的创新。小说不是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而是分为两条线索分别展开的。这两条线索互相交叉中呈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第一条线索是主人公保罗·汉森和杀人犯帕特里克待在同一牢房里展开的故事,第二条线索是主人公回忆自己从出生到入狱的故事。
二是语言叙述上的革新。这部小说善于用长句来勾勒现场形态,比如:“有些夜晚,约翰内斯会坐在面对河流的大窗户前,自斟自饮一杯,等我的母亲回家。”这种句式,不但有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将许多事写成一句话的遗风,同时也具备了法语的简洁,很耐人寻味。
而我从内容上来看,非常像余华的《活着》。余华的小说主人公福贵,随着时代的变化,看着自己身边人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
比较一下在《每个人》里的主人公保罗·汉森,也是就从自己出生后到后来入狱期间,看到或者知道自己的亲人一个个死去,其中的经历,也依托了不少历史背景,但最后的结局也是剩下主人公一人。结果是一样的。
因此,我把《每个人》说成是法国版的《活着》,一点不为过。
为什么说这本书说的是
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人生困境?
我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感觉它的叙述极其缓慢。后来我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处理的。作家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叙述把普通人的悲剧一点一点展露给人看。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的确是写的非常用心的。他写道:“雪已经下了一个星期。我站在窗边,看外面的夜,听簌簌的寒风。”小说从这里就为整部小说定下了一个基调:清冷和孤寂。这一基调贯穿小说始终。
而保罗·汉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处境,就是因为他陷身在蒙特利尔监狱里。他不是生来就残暴的罪犯。在入狱前,他还是离监狱不远处的公寓楼的管理员。他所做的事情就是维护公寓楼里所有业主的利益。为此,他还是尽职尽责的。
但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居然和监狱联系在一起,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而作者不是单纯去写主人公性格逆转的过程或者直接写案件发生始末。他如果这样写下去,这本小说顶多是一部出彩一点的侦破推理小说。
但杜波瓦不是普通的作家。他把笔头一转,让主人公保罗·汉森去回忆自己的生活去了。
从小说第二章起,作家就写了主人公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为此,他还写了保罗·汉森父母的身世。其中还专门讲到了他的祖父母在他父母结婚后不久,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
不久,他母亲在一家电影院里担任院长,起先还放映一些优秀影片,可惜的是观众不多,到后来只能靠放映色情影片维持生计了。而他的父亲原本做过生意,还当过修理摩托车的技术工,最后选择了做牧师。两人由于经济和感情两方面原因产生冲突,最终选择离了婚。
离了婚后的母亲,与另外一个男人结了婚,继续以放色情电影谋生。生活不见得怎么幸福。他的母亲最终以自杀谢世的。
从保罗·汉森的母亲的经历来看,她是折射了当时法国社会底层女性的无奈与挣扎。
而他的父亲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厄运。他的父亲因为钟情于宗教,最后选择做了牧师。因为是牧师,他不得已选择与保罗·汉森的母亲离婚。
这位牧师做事兢兢业业,但却因为教堂的财务问题,不得已逃到自己儿子那里度过余生,希望想通过赌马还债。结果债没还清,他就因为心脑血管疾病一命呜呼了。
这一故事在作家安排之下有了反讽的效果:一个救赎灵魂的场所终究是一个世俗之地,而希望救赎别人的人反而救不了自己。
而这两位亲人的去世,带给保罗·汉森是无尽的哀伤。但生活终究要继续。
他一次在帮助人接好友的同时,邂逅了他后来的妻子薇诺娜。薇诺娜是一位空姐,喜欢游泳。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的是,小说到了后来,写到薇诺娜因为飞机失事不幸丧生。
保罗·汉森在精神上遭到了重大打击,痛不欲生。但他强忍悲痛,继续努力生活下去。
小说写到这里,让看的人已经感觉面临到了绝境。而作家杜波瓦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他的主人公保罗·汉森推到了深渊。这样的情形,的确是每个人可能遇到的。
同样是犯罪
为什么两人面对的处境如此不同?
作家到底想揭示什么?
我看《每个人》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小说的主角保罗·汉森和帕特里特都是罪犯,问题是作家杜波瓦根本不是在写罪案小说。他的目的甚至根本不是写案件过程,而是最终在追问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案件的。
是的。保罗·汉森的犯罪行为是到小说的最后才慢慢揭露出来的。但帕特里特从一开始就说明了他犯罪的原因,并就此展开他在牢房里发生的种种事情,这就是两者不同的地方。因此,我在看的过程里有了自觉的比较。
保罗·汉森自从父母去世之后,不久就参与了精英公寓楼的管理工作,由于对业主们关怀备至的服务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本来由此下去,保罗·汉森很有可能当上社区业委会主席。事实是他的确在老业委会主席去世之后,他在新业委会主席塞奇威克的手下还是担任了重要职务。
可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他对公寓楼的管理方式和业委会主席塞奇威克产生了矛盾。本来按照保罗·汉森的意思是因为公寓楼里老年人居多,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管理,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照看的。但是塞奇威克不同意。这是一方面的冲突。
另一方面的冲突是由于公寓楼要由工程队进行维护保养,在这期间导致了一位工人不幸坠楼身亡。他参加了这位工人的葬礼,结果引起了塞奇威克的不满。
如果这两件事情引起互相之间的矛盾的话,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关系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他们最终集中矛盾的焦点是在社区的游泳池上。一次是保罗·汉森的妻子薇诺娜在游泳池游泳引起了塞奇威克的不满。但这不满,由于后来薇诺娜飞机失事后暂时缓解。
第二次是保罗·汉森自己并带着妻子留下的狗一起游泳,被塞奇威克知道后遭到了免职。
这让他忍无可忍,最终利用塞奇威克经过游泳池的时候将他打成重伤。而他自己被警察抓住判了两年刑期。在牢房里,他和杀人犯帕特里奇关在了一起。
小说对保罗·汉森的内心挣扎写得淋漓尽致。他不是生来就是作恶的人,而是在法国社会各种环境压迫之下,被迫进行自我防护过当的人。他的遭遇值得人同情。
相比之下,帕特里克的遭遇并没有那么值得人同情了。他是在流氓团伙打架斗殴的时候,将人致死的,因此他坐牢是罪有应得。
而且在小说里,杜波瓦写帕特里克虽然貌似胆大,实则怯懦,比如由于害怕老鼠而让警察把他换个牢房。又比如他是爱车如命的人。如果有人破坏他的摩托车,他会为之拼命。
小说通过这两人的故事,实实在在告诉世人:现代法国社会之所以产生罪犯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变迁之中,制度的不健全和人为的对问题漠视,只考虑经济计算而对人文关怀的忽略,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而这些事情,其实是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个法国人身上的,所以值得警醒。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哪些启发?
我对于法国文学的理解来自伏尔泰,雨果,也来自萨特和加缪。他们秉承浪漫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而让·保罗·杜波瓦也不例外。
他的《每个人》这本书,不仅具备了上面优秀作家的精神的同时,同时有了创新和发展。
这部小说,不仅有文本的现代性,和叙述的创新性,更能让人从各个角度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得到新的启迪:比如他重视对事物的准确性描写,对历史事件的反复描述,和对人内心活动精心入微的描写,使整部小说像电影镜头一样有现场感,让人如见其人,似闻其声。这是我今后写作小说的时候,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而通过这本小说,我发现它其实是治愈系的小说。不管是保罗·汉森还是帕特里克,即使是身处绝境,绝不胆怯,最终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换了我,也不该丧失信心。
作者:毛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