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书,听到了一个话题,什么是智慧?怎么理解智慧?收货颇丰,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智慧”这个词我们经常用,一般认为是个比“智商”和“知识”都高级的词。比如有人说《论语》、《道德经》、佛经这些古代经典里面,有智慧。有人说多读书能够获得智慧。我去年看一个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其中有个村秘书非常有意思 —— 有时候领导说一句话,他就说“哎呀这句话大智慧啊”,有时候他老婆说一句话,他就说“你这话说的就不智慧”。
如果“智慧”只是一个笼统的赞美词,那它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 你就谈不上怎么想办法刻意增长智慧,那么这个概念就没什么意思。
想要获得“智慧”,我们首先得给它找一个可操作的含义。
“知识”,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用解释。
“智商”,很多人知道,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比如说逻辑推理、模式识别、短期记忆力这些与积累了多少知识关系不大的,但是能反映大脑运算水平的能力。
“情商”这个词经常被滥用,但心理学家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如说意志力大小,遇到挫折能不能不崩溃,保持乐观。
那么“智慧”是什么呢?我最近看到一篇论文才知道,现在心理学家对这个词也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了。
今年六月刚刚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面对日常挑战的明智推理》,作者是加拿大、德国和荷兰的四位研究者。他们这篇在论文在引言部分介绍,目前心理学家们的确是开始关注“智慧”了,而且对老百姓说的“智慧”这个词在心理学里应该代表什么意思,有了一个共识:所谓“智慧(wisdom)”,就是“明智的推理(wise reasoning)”。
这里我把 reasoning 给翻译成“推理” ,实属无奈,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中文词来对应。这里说的推理跟“逻辑推理”还不太一样,不是说做个什么数学题或者福尔摩斯分析案情 —— 它的意思更广泛一些,是指通过你的理性,来对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比如说现在有个质量很好,可以用很长时间的名牌包包,价格很贵,和一个质量一般,但是价格便宜的普通包包,你买哪个?国家放开让生二胎了,你生不生?教师节,你儿子同学的家长给班主任送了厚礼,你跟不跟?
能不能做好这些选择,跟你的数学成绩关系不算太大(当然也有相关性),这不是逻辑推理也不是脑筋急转弯问题。知识多,也未必对这些问题有“直接的 ”帮助 —— 科普知识可以明确告诉你不要花冤枉钱买高价保健品,但名牌包包不是保健品,也的确有更多的效用啊? ——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你必须考虑到自身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当时你所处环境的情况,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这种选择能力,不是知识,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心理学家干脆就把这种能力,叫做“智慧”。
智慧,都需要什么能力呢?你得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能从一个更大的视野中看待这个问题;你得有灵活度,能同时考虑不同的观点;你得善于自我反省,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此前就有研究表明,这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对个人生活好坏来说,比智商更有用。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特别从三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智慧水平:
1.智识上的谦逊 —— 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评估这件事,我知道未来可能还有不确定性;
2.超越自我 —— 我知道我身在这个事情之中可能会当局者迷,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视角看问题,也许更好;
3.考虑他人观点,达成妥协 —— 我知道不同观点的利弊,能理解这个事件的参与各方的想法和立场, 我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跟别人的关系。
研究者想知道智慧是怎么在人群之中分布的。是一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更有智慧呢,还是每个人面对不同局面会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智慧?
所以研究者就找来176个受试者,这些人男女各占一半,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而且其中有一点,读过我们上周文章《不可重复的心理学套路》的读者可能会非常理解 —— 这次特意选的是一些没有什么心理学知识的受试者!
好了,先让这些人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每人发50欧元作为酬谢。之后,研究者要求他们在未来的9天之中,每天记一个详细的日志 —— 记录自己在遇到生活中各种情况的时候,是否使用了上面说的三个智慧能力。每天早上研究者给他们发电子邮件提醒,而且完成日志就给25欧元。
结果,论文的主要结论是,智慧在不同人中的差异,比平均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之间的差异,要小。
这个结论非常有学术味道,说白了,就是说智慧可能并不是一个个人特点。也就是说,大概不是这个人比那个人有智慧,而是每个人有时候面对这种情况就很有智慧,面对别的情况就没有智慧。
这其实是个好消息,说明智慧跟智商不一样。智商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个智商高的人不但考试成绩好,其他方面也好,很难通过训练提高。那么现在既然智慧是个面对不同情况的差异,那它也许就是可以学的!如果我们多熟悉一些不同的局面,也许我们就能学会更多地使用智慧!
这个研究还发现两个小结论,也很有意思。一个是当你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更有可能使用智慧。这个可以理解,有别人在场,我们就更容易从其他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另一个结论是智慧跟这些受试者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 —— 年龄越大的,越有智慧。所以智慧跟智齿差不多,到了一定年龄它就长出来了。
当然,下面的评论是作者给出的,我非常认同。
我看这篇论文最大的收获是,在智商、情商、性格等等维度之外,心理学家研究人,还有这么一个叫做“智慧”的维度。这个“智慧”的定义未必跟我们心目中的“智慧”一致 —— 比如你可能说“进化是大自然的智慧”。在这里,心理学家把“智慧”的定义给缩小了,但是也给了它可操作性。
如果你不喜欢缩小智慧的定义,我们也可以把今天说的这个概念,就按论文标题的说法,称为“明智推理”。
论文里说的这三条明智推理能力,值得好好体会!我以前听说一个理论,说有什么好东西,你得先给它起个名字,将来遇到了你才能想起来,才能使用它。这三条能力我们现在一说,都知道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没听说过,遇事未必会往这方面想。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叫“明智推理”!那么以后再遇到个什么事情,就能多个心眼儿,想想我能不能先别冲动决定,能不能用点智慧。
不过我不太相信“人与人的智慧差别不大”这个结论。统计实验研究的都是“普通人”,真有个高人在里面的话,他的数据恐怕会被研究者视为“异类”,他就是格拉德威尔说的“outlier”。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好好提高自己,他就有可能获得比一般人高得多的智慧。
总结:
谦逊谨慎,旁观者清,达成妥协,这些都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的品质。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到这三点,就是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