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销分新规从误读到辟谣,一个移动互联网内容传播的经典案例

近日,先是一则关于“驾照销分新规”的误读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地疯传。

接着,各地交管业务大厅罕见的出现堪比春运的销分排队景象。

然后,各地官方关于“驾照销分新规”辟谣的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地接踵而至。

经过这一通折腾,3月1日启动驾照销分新规终于真相大白——

通过手机APP平台备案非本人名下机动车辆时,无面签限制要求

在交警业务窗口处理非本人名下交通违法记录时,不需提前备案

一辆机动车最多可以被车主以外的三个驾驶员备案

一名驾驶人最多可以同时备案三辆非本人名下的机动车

可以看出上述新规谈不上什么重磅新闻,发生这种“疯传”的事情,很可能跟驾驶人欠缺独立思考、陷入盲目从众有关,也可能跟发文部门措辞冗繁、重点不突出有关,但更多是在大众传播规律的作用下,信息源(内容)经过几次有意无意的篡改误读,自发传播开来。

我们可以借助美国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的“疯传六原则”的其中几条来解读一下。

社交货币。

如果分享某项内容,能让别人觉得自己优秀、与众不同,那这项内容就像货币一样,买回了别人对你的刮目相看。

“3月1日后处理非本人名下车辆的违法要提前面签绑定,还只能处理绑定后的违法”。

这句话就是社交货币,消息真假姑且不说,有没有前方高能预警的感觉,尤其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喜欢夸大其词(上文有没有给你一种新交规可能比旧交规严格的模糊印象),更易产生与众不同和惊讶效果。

情绪。

转发,是一个心理成本很高的动作,信息爆照时代,人的注意力只有几秒,只有强烈的情绪,才能激发你的分享。

“重磅”、“驾照扣分新规”、“3月1日起”、“没有实名注册并绑定对应车辆,将无法处理交通违法”。

上述词语、句子明显引发人的惊奇兴奋(咦,什么消息这么重磅?)、愤怒吐槽(哎,又是TM约束开车的条文)、恐慌焦虑(啊,离3月1日还剩几天了!)的情绪。ps: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体验情绪引发的传播,自媒体人咪蒙的爆款文章非常典型。

实用价值。

人们喜欢分享、传播实用的、别人能够用得上的信息,这样的行为让更被大家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典型如健康、职场、教育、鸡汤类文章横扫朋友圈。

​如今私家车普及,谁家隔三差五没个交通违法行为?“最严驾照新规”,关系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让身边的朋友第一时间知悉,增强了分享内容在朋友圈中的价值感。

著名自媒体人spenser老师近期的一篇文章《传播力,才是每个人都该掌握的核心技能》,也从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懂人性、会审美等标准提出如何做好传播,在我看来亦是从另一维度对疯传六原则加持阐述。

反观我们大量营销从业者做产品或服务的传播过程中,往往陷入深度自嗨,社交属性和用户思维严重缺失。

比如大部分企业网站、公众号推文更多是某某大领导莅临视察工作、企业发展历程和规模版图、自卖自夸的产品介绍、干涩巴巴的服务展示等等,用户往往都懒得点击打开阅读,更不用说分享转发了。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身边一位朋友关于“小乐西瓜”的品牌传播案例。

高考状元、南开大学MBA、央企白领、3岁小外甥去世引发对食品安全的思考、回农村亲自种出健康好吃的西瓜、带领农户走新农业发家致富之路,这一个个独立的元素,糅合加工后,重新生产出具有传播力的新内容——

社交货币——让目标用户从产品上感受到安全健康的理念。

情绪——孩子的食品健康问题,能激发大人的情感共鸣。

故事性——小乐西瓜成长史是一部源自人性深处的剧情片。

对于经常充满鄙视链的营销人来说,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所谓天马行空的创意传播水平离动辄10万+、百万+的谣言制造者,是不是还差好几条街呢?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对于想钉钉子的人,身边到处都是锤子。

读完本文,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类似的经典内容传播案例呢?并且你有没有从中受到一些耳目一新的触动和启发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