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路金色雅园到了!”听到公交车报出的陌生站名,我嚯地从座位上弹起来,跳下车,随着车子关门离去,我看清楚了车号是“568”。
“我靠,你怎么又乘错车了?”、“568与605区别这么大,你眼瞎啊!”、“跟你说了下不为例,怎么又犯了?”、“在一个地方摔倒一次不是你的错,而摔倒两次这说明......”。
“停!”我在心里对自己大叫到。“我在做什么?”听着头脑里各种声音翻飞,我问自己。
1、原谅自己好难啊!
一提起“原谅”二字,我觉得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原谅别人
“啊,我迟到了,对不起啊!因为......”约好逛街的朋友对于她习惯性的迟到进行习惯性的道歉。
“没事,没事!”你纵使心里略有不悦也会习惯性的回复到。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好好先生or好好小姐,很早之前我也是。对待身边每一个人都很好、十分友善、大度,如果一个朋友冲你发了火,撒了气,说了伤人的话,甚至做出了伤害你的事,你对TA的道歉会特别容易接受——“TA也不容易!”、“TA就是这个脾气”、“TA已经道歉了!”.......。
做人就要认真,负责,善解人意,充满正能量......早期的养育者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灌输诸名此类的“真理”,继而形成了我们的人格面具。于是我们往往为了维持自己友善、宽容的一面,会不自觉地压抑自己愤怒和悲伤这样的负性情绪体验。
一方面,如果你的负面情绪能够及时表达、及时排解,心无芥蒂,彼此真诚以待,原谅别人真的是件特别美好的事,因为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错。你们也会彼此谅解让感情进一步深厚。
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为了维护关系而克制,伪装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你必然产生分裂感。如果你背负太多价值条件,你就无法接纳其感觉,而去做小我认为“应该”的事,而不是遵循你内心想做的事。
如果是后者,即使你原谅了别人,在今后的交往中你也可能会选择性的疏远、否认、隔离、公式化等各种防卫机制。同时也容易被自我形象裹挟,陷入把仅把原谅当成目标而去原谅的误区,你的原谅要么很容易变成纵容,要么基于一种交易。
哪种原谅,取决于自己如何选择。
第二个层次:原谅自己
“想起这个事,我都觉得自己不对,太不小心啦!太.......”同事A一想起把我的U盘不慎弄丢的事就会自责不已。
“都说啦,没事啦!都过去啦”。不管我怎么向同事A表达我的谅解,她都固执摇摇头。
同事A性格开朗,热心快肠,从不记仇。计算机方面较善长的她对我们有关电脑知识的求助总是有求必应,多次满足我们的需要为我们翻墙查找最新资讯。放假回老家,也把家乡的特带来与我们分享。
可是我发现介么好个人,真是做到了:宽人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工作未出现如期成果,她必会反思,总结,然后检讨。
就拿U盘丢失这个事情来说,她一直都自责不已,不仅赔了我崭新的U盘不说,还半夜帮我重新下载U盘里丢失的有关资料.......。但她觉得永远无法弥补那个过错,而觉得非常抱歉。
其实,自从那个记录我所有课件的U盘不见后,我摆脱对里面资料讯息的依赖,在重新制作课件更有想法,更有创造力。我挺感谢,这个事件把自己逼了一把,当我试图分享这个变化时,她都理解为宽慰。
我们往往跟自己过不去的心理形成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很强的负罪感,认为犯了不该犯的错,这简直就是羞耻。
二是,悔心不已,痛恨自己无心之举,特别是对身边亲近的人。
三是,我们潜意识追求独特性,所以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总认为自己至少在某些方面要比周围的人更加优秀。如果犯了常人都不常犯的错误,就更不接纳自己。
“都犯错了,还满不在乎的表情,注意你的态度”,小时候被父母罚跪的我总也搞不清,怎么才是让他们满意的认真态度。后来才明白,一个人要痛定思痛,充满愧疚感,就是应该有的诚恳态度。
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形成习惯性的情绪模式。其实一个人生活在现实中,每天要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爱情、婚姻、家庭、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事情,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滴水不露,天衣无缝。
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想任何错误都不犯,除非什么都不做。
第三个层次:原谅自己犯同样的错
“摔倒不可怕,爬起来就是了,但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就很可怕了!”这个信念来源于父母在我们儿童时期对于二次犯错的解读。
对于试卷中做错的题,家长会说好好改正,下次遇到同样类型的题可不许再错了;到人家菜地里偷黄瓜,被父母痛打一顿后,警告下次再犯同样的错,就打断腿;........。总之,犯同样的错就是蠢、笨、没用、没脑子的评判外加上次责罚警告的兑现。
高中时,我的哲学老师曾说过:“聪明的人不会犯同样的错,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
唉,原谅自己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接纳自己同样的犯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2、道理都懂,为啥不听?
“我可以进来吗?”昨天晚上我屈指轻叩小文房间的门。
“不可以!我在做作业!”房间里传来小文烦燥的声音。
“我们不是计划今天复习数学第五章的后半部分吗?”我在门外提醒到。
“今天没时间,我都累死了!”小文继续烦燥。
“好吧!......”我停止敲门,决定不再打扰她。
这次月考,小文数学有进步,得到老师的奖励后,顿时信心爆膨,当天就在墙上涂满:“加油!努力!做个好骚年”的字配画,雄心勃勃要把数学再提高多少分,并让我监督。可是,第二天就难以为继了。
我想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因为很多大人都会问我:“为什么我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都 懂,直点头的,可是就是做不到,同样的错误老犯。”
“你丢分是因为太粗心,要仔细,一题题的顺着做,听见没?”
“恩!”
“天冷了,要多穿点衣服,不然就会像今天感冒了,知道吗?”
“恩!”
“回到家,不能看电视,首先要做作业,明白吗?”
“恩!”
..........
可是,孩子下次可能还照样粗心,天冷忘记加衣服,看电视忘记做作业.......“这孩子,怎么老口是心非呢。”
他们越是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不可言而无信,国不可法而不依”之类的箴言,孩子越来越敷衍应承,最后TA干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状态了。
“你说得对,我不是不想答应,可是我怕我做不到,你们又得说我。所以就干脆不答应了。”这是小文觉得被我们大道理淹没后,其真实想法的表达。
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道理,且不谈古今中外天文、历史、哲学、科学阐述了多少至理名言,现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迅速普及,让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想要知道一个概念,了解一个道理何其容易。
资源与问题是一体两面的,在强大的资源面前,竞争压力面前,我们往往会急攻进利,惶惶然追究貌似不平凡的东西:优秀、财富、地位......。
不由地让我想起狄更斯的《双城记》 开头的那段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相比之下,我对佛的慈悲充满了更多理解。在佛法里,为了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解脱,佛设计了八万四千个方便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个修行方法和实施方案,实际上比这还多得多,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条路,每位众生都能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修行道路。
简而言之,你不用大而全的去学多少法门,而是因时因地证悟属于自己的法门即可。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在“懂道理”上,而关键在“证悟 ”它。前者是一扇门,推开门,你得往前走啊。光在站在门口是无法探寻到门内的宝藏的。
在推开门往里走的过程里,有黑暗,有太多不确定,有害怕,想退却,想休息.......是不是很正常呢?在《西游记》中,作为前锋的孙悟空,也是历尽艰险到达西天,其中更有被唐僧几次误会,几次去而又回,他那个斗战圣佛也是重犯不知多少错才修成正果的。
讲道理纠错当然没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期待孩子听懂了道理,就去按正确的标准做,并且一直持续做下去,这个是标准实在是太高。这里面也忽略了过去的习惯性模式对我们有着超乎寻常的引力。
一位年轻妇女带着孩子前来找甘地希望甘地帮助孩子,叫他不要再吃糖了。但甘地拒绝了,年轻妇女来了两次之后,甘地还是拒绝帮助孩子,第三次来的时候,甘地对着孩子说:孩子,以后不要再吃糖了。
为什么甘地要第三次才劝导孩子不吃糖呢?因为甘地也喜欢吃糖,他自己努力了好多次才做到了不吃糖。
我想如果故事有后续的话,那个孩子下次仍吃糖,甘地不会因为自己教导过他或者他许了不吃糖的承诺,就批评他又重犯了。大概会从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戒糖,或许从减量入手,或许采取替代食品.....。
懂道理,只是在认知阶段,多半在头脑或思维层面,还没有走进真正的“改变”环节,要想改变,你得去陪同孩子一起经验这个道理,在发生过,验证过,内化了的过程中,感受新的情绪体验,才道理有用的根本。
3、难就难在下不为例!
一次,朋友打电话气极败坏的告诉我,她的儿子六年级平时蛮听话,几周前无意发现他在被子里偷玩手机,经过一番教育批评,“下不为例!不然,叫你好看!我说到做到!”朋友板着一张臭脸,神情严肃的下了最后的通谍。“恩,好的,下不为例!”孩子也点头承诺。
结果孩子没过多久故态复萌,再次躲着被子里看手机,她情绪立马就上来了,劈头盖脸把孩子暴吼一顿,孩子冷漠地冲进自己房间把自己锁起来,开始不说话。
我把这个朋友批评了一顿,因为孩子一定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他知道这个行为的后果是如何严重,他心里知道这是错的,那么他心里有很多不安内疚,自责和害怕,他有这么多复杂的情绪,他还要顶着如下此大的压力去做这件事,明知故犯,可见孩子想要玩手机的动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对惩罚的恐惧。
所以我提示她作为妈妈,你得去看看孩子为什么那么想要玩手机,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是不是你对孩子的约束太多了,给孩子玩手机的次数太少了,也确实是不够的,你要去做平等的沟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沉迷于手机、网游,TA在底层一定有更深的动力,比如给孩子价值感,归属感,快乐感,成就感,释放情绪或者你跟孩子的关爱太少了……。
关于网络问题,我想多说两句,国外心理研究机构或父母在关于孩子在网络方面的问题,更集中孩子本身心理成长方面,比如孩子会不会因为阅历不足同,容易网络聊天里被坏人诱导,打网游时间太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什么诱因导致孩子沉迷在虚拟世界里,是心理营养的缺失还是同侪交往的困惑?从而着手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作为助教我跟随我的导师周梵参加过的多次家长课堂,90%的家长觉得孩子沉迷网络是个超难搞的问题,是因为“这样,严重影响了学习”。网络的体验性,即时奖励性,安全感加上紧张的亲子关系,就注定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
“下不为例”看似是一个很民主,很宽容的态度,但更深层的表达是:只能通融或宽恕这一次;以后不允许再做。你试错的机会已经用光了,你必须得小心了,容易让人有强烈的压迫感。
越压抑就越强烈,因为你已经给它注入了更多关注的能量。鬼使神差的,你又开始重蹈图覆辙。
4、犯了N次错,N次改!
前不久刚看完一部电视剧——《外科风云》。剧中女主角陆晨曦在胸外科颇有造诣,却因处理医患关系不当,屡次被主任医师抓住把柄,调至急诊,后因技术过硬,学习成长,屡次被男主角庄恕医生重新带回胸外手术台。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有着国外专家背景的男神庄恕为她顶腰,她早就被逐出医院了。
但我们回想第一次因为与胡搅蛮缠的女处长发生就医冲突,她大笔一挥在病历上写了“神经病"的诊断,被患者愤怒投诉,让疼爱她的老师傅院长、庄医生都爱莫能助,作为医生她确实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
接着陆晨曦因为没有给患者用吻合器而被患者投诉。
再接着在因手术问题没弄清医保政策,引起一个咯血患者家属的投诉。
再再接着她为争取最佳手术时机力劝刚成为母亲的小三为先天有病的孩子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不料小三因情夫的消失而不堪各种压力自杀,她被上级部门停职接受调查。
接二连三,她总是状况不断,让观众不禁为她捏把汗,可就是这些不断犯的错误,让她不断成长,不断总结,不断找到她想要什么。“只要让我拿手术刀,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在不断加强专业能力的同时,她开始了解患者的情绪,甚至坦承自己的无力。
她终于明白,医学,不是简单的生物学。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所以,医学首先是人学,医生,必须明白自己是在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在和人体打交道。她的心智跟她的专业技术一样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果断,越来越与周围的人和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很容易理解与接纳,我们也常常说错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但对相同的错误我们包容度就很容易嫉恶如仇了。
其实,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人也不可能犯同样的错,它们只是看起来相似罢 了。
回到我又坐错车的这个错误上来,我一上车就感觉不太对,我发现车的靠后第一排竟然是空的(平时它们是必被坐满的),车厢地面是绿色的(平时都是灰色的),车内有空调(一般双层的605是没有空调的)……但又不好意思向司机核实,于是提醒自己留意报站,一旦发现不对就立即换乘。
所以一听陌生的站名后,我立即下车。对于这次犯了所谓同样的错误,我做了四步动作:放松、放下、放心、放眼。
第一步:放松
我们犯了同样的错误,往往被“怎么又犯了?”的自我攻击情绪淹没,这种情绪多半是产生于自己的无能感随之而来的才是对可能出现的不良结果的恐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其实第n次犯错意味着你拥更多的经验去如何处理它。为了害怕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往往过于谨慎,而缺乏勇气和创造力。
在《潜能开发新探》中的krippnerfge 博士研究发现无论是自我规律、暗示教学法、催眠、能量的释放、脑状态的进,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放松”,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潜藏在我们潜意识也好,心灵深处也好的能力才有可能被有效地触动。
身体越放松,心理空间的相对也宽大,与脑波的活动与内在心能运作就越潜力发挥就越大。在心理学上我们特别讲求放松,因为紧绷的身体意味着你有一个紧绷的思维,当思维紧绷着,哪有什么办法,智慧可言呢?
当时我调整了呼吸,对这个错误的认识植入另一个信念:所有的发生都是合理的,好在这个错误我经历过,有更多的经验去处理它。
“原路返回时间来不及,只要换乘的路线方向是前进的,那么离目的地就会越来越近”,于是选择了跟上次完全不同的换乘方式。结果我提前出现在公司办公室门口。
第二步:放下
我们的烦恼往往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思维有时就像脱缰的野马拖着自己乱跑乱转。
在换乘过程中,我发现很容易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无休止的分析,并自动设想补偿措施。
如果多看几眼就好了,应该跟司机确认一下嘛,要是注意力集中就好了……
这么多可以避免相同错误的发生的方法,措施,我一个都没采取。再次证明我犯了个低级错误,这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你干啥?……
不断的反刍过去,除了再一次回到变相的自我攻击,让自己更郁闷,脱离当下,降低自己的能量外,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但我们需要忘记我们所犯的错误,轻装上阵。
停止毫无意义的假设,不管那个假设多么的合情合理,放下它!
在萨提亚治疗理论,我们每一个都是一座冰山,我们在海平面看到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在下面,事件、行为,感受,观点(思想,想法),期待,渴望,生命力。我们内心丰富世界是别人不知道,甚至是自己不知道。
行为的背后是有种情绪感受,感受背后总是有某种思想,每种情绪感受背后都有思想,而且不止一种思想,它就像我们头脑中的某些声音,那正是这些声音和思想,让我们产生了恐惧,抑郁,焦虑,压力,悲伤。
别太把自己思想当真,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的真,打住!停下!不再想!当然这也是需要反复练习听。
想象自己是孙悟空,拔出一个毫毛轻吹变成另一个自己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
想像自己做在电影院里,看着在荧幕里的自作为主角在如何行动。
..............
观察自己很重要,当你试着观察自己你就能与那个有情绪的自己拉开距离。
第三步:放心
这个错误的可能出现结果是什么:多花路费,上班迟到,领导批评,同事笑话,自己没面子……。
当我们把所有坏的结果预测到,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决识层面上已经有了承受的心理准备。而当下的每个调整只会比这些结果要更好,更有希望。
当我们愿意为自己错误后果负责时,自己也就安心了。因为所有我能做得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祈祷和感激了。
放心其实就是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而我认为,有了第一次犯错的经验,接纳你第二次犯错,你更容易摆脱恐惧感,而心安。
第四步:放眼
我又乘错车,相同的错误发生,它就是一件事而已,并不意味着我其他方面有问题,或者有多糟糕。
这次的错误,我修正的时间更早,处理情绪更稳定,能想出更多的办法……。
错误的背后透露出我可能有些疲惫,需要注意休息,同时它可能是个试金石,让我对情绪的觉察更精微,办法总比困难多,通关游戏就是这么玩儿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咱把小错误解决了,对大错误的灵敏度就更高。
我还发现不少车的起点和终点不同,但在旅途中会在同一地点重叠。宫崎骏说人生就是一列不停向前的列车,有的人上车,陪你走一段,然后下车,有的人兜兜转转又与你再次相逢。
坐错车竟能坐出几分诗意来?我忍俊不禁,放眼望去,我犯过的错误又何止这些,还不是一样活过来了。
列宁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式的曲线”。
说白了,就是当人们想要做出改变,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找对方向,总是前进两步,又倒退一步。你再把框架打开,就会发现这个错误的背后拥有着更多的意义,方向。
同样的,通过四步法,我回到孩子学习数学上来,我没有指责她说话不算话,更没有以她刻在墙上的誓言作为她一次次食言的证据。
我听到她说自己白天如何利用课间时间赶作业,向同学请教数学题,我看到她的作业的确好多,她需要花时间消化新的知识点,我感受到她特别疲倦……。
所以我只问她需要帮助吗?听到她说不需要,我就干自己的事儿。
第二天,她主动说对不起,好像自己又犯了说到做不到的毛病,我摸摸她的头同理她的行为、感受、想法,经验,告诉她累了就停下来,精力好了随时可以开始。
前几天,朋友B说,对前期减肥期间运动断断停停,体重也是时上时下,非常灰心。
现在对瑜伽感兴趣,但鉴于之前的表现,她迟迟不敢开始。
“不是我做不到,只是我还没有开始,这种说法会我觉得更舒服些。”显然她有点自欺欺人。
什么意思?什么情况?害怕失败,所以就不愿意尝试?那岂不是比失败的结果更失败。
著名的身心灵导师埃克哈特在《当下力量》这样写道:“行动总比不行动好,至少你会从中学会到教训,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再是个错误了。如果你仍然陷于其中,你就会一无所获。”
我问她是否想过,只要练了一次瑜珈哪怕停下来,锻炼过的肌肉就是比没练过更有弹性,更有柔韧度,线条更好,你感受到的呼吸,血液的流动,新陈代谢都在发生变化,你就不是原来的你,为什么一定要追求那个瘦多少斤的结果呢?
她沉默片刻,回答:“明天我就开始!”。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失败了8000多次。曾有人讥讽他说:“你失败了8000多次,真了不起!”爱迪生却坦然地说:“先生,你错了,我只不过是证明了7600多种材料不适合作灯丝而已。”
如果这位科学家害怕错误,害怕失败,我们人类可能不会这么快进入电器时代,同样的,我们也别害怕犯同样的错。
在《时间简史》这样描述过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开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 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地球公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
接着哥白尼提出太阳静止地位于中心,地球和行星们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后来约翰斯.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提出行星不是沿着圆周而是沿着椭圆运动,
再后来最后牛顿又根据万有引力,证明,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蜀九香道围着地球动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
而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表明,量子物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成就使得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基础。
这么看来,科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推翻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怎么能保证不犯同样的错误呢?
对于错误,我是“尽最大的可能,别犯相同错误。”如果犯了就继续修正、调整 ,改进,因为这样才可以更轻松的越过障碍,丝毫妨碍更好地活不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