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这几样东西是一定要有的,蕲艾,菖蒲,箬叶,棕绳,糯米,碱水,咸蛋,蒜头。雄黄也是不可少的,洒雄黄,驱蛇虫。早年间我们那也赛龙舟,后来没人组织了,龙舟也就渐渐退出端午了。
端午节前的市集,总是充满了浓郁的民俗特色,蕲艾用稻杆扎成小捆,油绿色的菖蒲,散发出好闻的清香,成沓的新鲜箬叶,还有堆成小山的棕树叶。
时代变迁,市集越来越少了,有的小区门口,摆上了临时的路边摊,零散的堆着新鲜的蕲艾、箬叶等,超市开始出售真空包装的粽子,馅料花样令人应接不暇,有时候也会出售箬叶满足人们包粽子的愿望。然而味道总是不大好的,传统端午节氛围,也逐渐被时光冲淡。
印象中,传统端午应该要插蕲艾,挂菖蒲,箬叶棕绳浸糯米,碱水粽子煮咸蛋。端午头一天,家家户户都在提前预备着,小孩子也不出去戏耍了,帮着插艾,扎粽,当然更多时候是帮了倒忙。
插蕲艾,挂菖蒲,是我们那的传统习俗,过去有诗曰,“荒坡艾叶喷喷香,溪边菖蒲伴石长。青烟剑叶能驱疫,岁岁端午站门岗。”蕲艾、菖蒲和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蕲艾和菖蒲均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是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取蕲艾、菖蒲,插于门前,左右各一簇,以艾为虎,以蒲为剑,以蒜头为锤子,以驱蛇虫,除病魔。
蕲艾和菖蒲,都是我们那很常见的野生植物。我家小菜园一角,倚着石墙处,就有一大丛郁郁葱葱的蕲艾,是母亲早年间栽种下,几乎没怎么打理。每年冒芽,抽条,枯萎,再冒芽,周而复始,岁岁荣枯,愈发长势喜人。至端午时,为蕲艾一年中生长最繁茂的时刻,邻人见了,总免不得央着到园子里割几株去。
菖蒲的花很好看,它的生命力很顽强,总是成簇成簇地长在有水源的地方,小河边、溪边,甚至只是一处小池子,插几株菖蒲下去,水源不断,菖蒲就能存活,并成片成片的繁殖。我家院头水井旁,以前有株老柳树,井水绕着柳树,日积月累,竟积蓄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池子。水池子边,插了几株野菖蒲,端午割去一茬,来年开春发芽,蓬勃生长,又是一丛。
端午还得食粽,最早时期的粽子,乃是菰叶包裹而成,多是不带馅的。如今的粽子,多用芦苇叶、玉米叶、高粱叶裹成,商洛地区还会用一种特殊的树叶——槲树叶。在馅料上,不带馅的有碱水粽,带馅的肉粽、枣粽、绿豆粽、蛋黄粽等。
我们那裹粽子用箬叶,一种箬竹的叶子,形似竹叶,而比竹叶宽大许多,细细闻起来,似乎带着竹叶的清香。粽子多半是不带馅的,取头年间蒸酒剩下的糯米,浸泡于井水中,沥干后拌入碱水,糯米染成黄澄澄的,乃为碱水粽子。有那么一两回,想吃带馅的粽子了,便央着母亲,做过一两回咸肉粽和绿豆粽,然而,碱水粽子依然是我们家多年不变的主题。
扎粽我们那不用线绳,用的是棕树叶,棕树高可达数十米,树冠顶处,张开一扇扇翠绿的叶片,如未修剪过的蒲扇。棕树,乃是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棕树高大,采割棕叶并不便利。我们那有几株早年间栽种下的棕树,到端午时,主人家有时会送一两扇棕叶给相熟的人家聊作人情。
将棕叶沿叶脉纤维细细撕开而不断,即为扎粽的绳子了。母亲是扎粽的好手,棕叶柄被固定在八仙桌一角,只见母亲左手熟练的掂起一片箬叶,卷成漏斗状,窄一些的箬叶需要两片叠起来,右手舀起黄澄澄的糯米,倒入箬叶中,左手拇指食指并行按下,捏起三个角,棕绳快速翻飞缠绕,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扎好了。
我是怎么也扎不好粽子,不是糯米漏了,就是捏不成角,好好的四角小粽子,愣是成了扁平的三角粽,有时候好不容易角捏起来了,棕绳捆不牢,一动就散了。一般开锅时,那些露着糯米歪七扭八的八成就是我扎的了。
粽子扎好以后,沉甸甸的垂挂在棕绳下。从箬叶,到棕绳,一水儿的碧绿色,其色清新,其味清香。
晚饭过后,开始煮粽,按照传统,当与蒜头、咸蛋同煮。咸蛋,是一个月前用草木灰腌在瓷坛子里的,母亲也尝试过用黄泥土、稻壳腌制皮蛋,不过味道总是不大能习惯的,所以仍旧是咸蛋居多。煮粽的水应当没过粽子,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待熟时,焖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锅了。
然而,我们家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当晚总是要迫不及待开锅,剥几个新粽子提前尝尝。没焖过的粽子清香袭人,却不够温润软和,只是图个新鲜劲罢了。
端午这天一大早,开锅吃粽,解开棕绳,剥去翠绿的箬叶,黄澄澄的粽子,扑面而来的草木清香,趁热气,可蘸白糖吃,也可直接吃。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是最开心的,手头剥着粽子,兜里揣着咸蛋,有的地方还会佩戴五毒香包,用五彩丝绳打个络子装咸蛋出门戏耍,基本上是不大能吃下饭了。
将煮好的粽子捞起来,悬挂于家里通风处,想吃的时候,揪下几个,到第二天,放米饭上蒸一蒸蘸白糖吃,再过几天,粽子翻生变硬了,无论怎么蒸煮加热,口感上都远不及刚煮出来那会清香软糯。这时,将粽子切薄片,用油煎熟了,洒几粒盐,外脆里糯,咸津津的,又是一道小吃。
很快,煎粽子也吃腻了,母亲眼瞅着窗户口那串沉甸甸孤零零的粽子犯愁,虽然知道粽子愈发吃的少了,母亲已经刻意每年都要少包点,然而还是剩下了不少。粽子,都是吃头几天的新鲜感,再后来的粽子,我们大多是不碰了,只有母亲时不时一个两个依然吃着。不知不觉,粽子终于吃完了,这一年的端午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