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很多伟大母亲的故事。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徐母骂曹......每一个故事在千百年的时间沉淀过后依然流淌出母亲对子女真挚的情感,透露着平凡中的不凡。
当我们对这些故事津津乐道的同时,想想自己的母亲,那些伟大母亲的闪光点又何尝不是自然流露在我们成长的细节中。平凡而伟大,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被赞赏。
孟母三迁&百万置房,尽所能给我们最好的教育
说起来,孟母应该是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了孟子的教育她多次搬家,希望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如此竭尽全力培养孩子的做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其实,回过头看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煞费苦心。
自我们幼儿园开始,她就在谋划如何让我们进入最好的学校,再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进学校里最好的班级。不管她是否善于交流,与班主任套近乎、送礼物成了她的必修课。
等到再大一点,她成了一个自我祭献似的陪读人。复习着她早已忘记的知识,再帮你补习作业。或是悉心的对比兴趣班、补课班,并且要花掉很多时间陪我们上课。
而当我们来到人生小节点的那个夏天,她精心搭配的营养餐、说话时的小心翼翼,以及随时一丝不苟的照料,陪我们走过最躁动的青春岁月。
这样细水长流的陪伴,日子久了或许成了习惯,不易察觉。可支撑着这份平淡真实的,正是她无条件的付出。而她的付出永远不应该被习惯。
如今的家长们更是如此,不光是时间与经历的付出,还有动辄百万的学区房,以及价格不菲的兴趣班、补课班。好的学习氛围、学习资源的争夺,甚至已经提到了孩子没出生之前。
耳提面命的成长,她想把一生的弯路都替你走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轼的母亲在他十岁时给他读后汉书的《范滂传》,这时苏东坡提问道:“我若做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会同意吗?”。要知道,范滂当时是因反对宦官虐政而遭通缉,为了不连累县令以及母亲就主动投案,英勇就义之时年方三十三岁。而面对如此生死大义之时,苏母慨然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母的教诲深深的影响着苏轼。而后几十年为官,苏轼当真如他所说,始终谨守本心,从不曲意逢迎,朝堂之上不吝直言。
对于我们而言,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多数时候不用去思虑民族大义,我们的母亲自然也不必如苏母一般。可天下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也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诉你。
小到下雨关窗、看天气穿衣服,大到为人处世、恋爱结婚、现实与理想。我们就是在她的耳提面命之下长大的,走在有她的经验为护翼的路上,躲过野蛮生长的风雨。
可如今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经验和生活感悟,小时候那些启迪智慧的话如今好像成了唠叨,仿佛时间改变了些什么一般。
可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呢?不过是那双扶着你长大的手已经有了茧子,那颗为你提供经验的心已经饱经风霜。这段关系里变的不是她,她只是想多说一些让你避过生命中的坎坷,甚至她希望把一生的弯路都替你走完。
父母在不远游,越长大越觉得母亲像小孩子了
二十多岁的年纪,离开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工作与新鲜事、更多朋友加入到生活中,对家的思念会淡了很多。或许只有某个夜深的时候,或是某个不得意的瞬间,突然想抱紧自己,渴望她的庇护。而她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她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你。
“看你那的天气预报了,明天降温,别着凉了”
“中秋节我买了螃蟹,还有你最喜欢的菜,你能回家吗?”
......
有时候,这些瞬间总会让我们觉得她反而像小孩子了,就像小时候的我们总在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下班”一样。
老话讲叫父母在不远游,可谁年轻时不想闯自己的路呢。而我们的这些想法她都知道,所以即使有对我们的不舍与思念,她也还是会支持我们完成梦想。
就像徐霞客的母亲,鼓励他游历大江南北、勇往直前一样。而且徐母每次送行,一定走在徐霞客前面,用昂首阔步告诉他,自己康健,不必担心。可徐霞客的母亲也一样盼着儿子归来。有一次徐霞客游历夜半而归,徐母来不及收拾,欢欣鼓舞的出来迎接,这幅模样何尝不像小孩子。
的确,她鼓励我们出去闯,却不能切断牵挂与思念。而我们长大了也不代表就要远走高飞,游必有方、如期而归也是我们能为她做的一点点事。
很多时候,我们歌颂那些伟大的母亲,可细细想来,在那些习惯成自然的地方、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之处,我们的母亲也同样的伟大。她竭尽全力给我们最好的,全身心的帮我们度过成长的伤痛,然后在该放手的时候,即使不舍也会放你去想去的地方。正是她,使我成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