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的教育新闻,我发现,许多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世界名校拒绝招收中国学生,中国学生优秀,但是却千篇一律。结合本篇的文章,我发现了一点,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大多数都是以师为主,师说生随呢?
我很喜欢王博士的这最后一篇,“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按我的话来说,这是不是就是“无招胜有招”?反观自己作为教师的几年,确实更多的时候是按照教材走,为了进度而教,不将整堂课把控在自己的手里就不算好的课,生怕学生会遗漏任何的知识点,可是这样的课堂教出来的效果真的好吗?我听了很多老师上的课,包括我自己的课,我发现,科学课堂的实验很多,如何设计活动是最最重要的,就像陈老师说的,如果一个实验少于五分钟,那么这个实验只是流于表面,旁观者看上去确实课堂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是本质的“学”却没有真正实现,一节课下来看的人热热闹闹,学生动手开开心心,可是过后总觉得有几分“虚”,因为这节课没有“沉浸”,没有“彼此的研讨与对话”。
好的课是需要不断打磨的,如何设计问题和活动是需要不断改良的。前有做人的“艺术”,现有育人的“艺术”,当老师并不仅仅有激情就够,还需要像心理医生一样,会仔细的分析学生的各种课堂行为心理。“抢权”和“挑人”就是在跟学生打心理战,而且是指在学习中处于中低层次的那批学生。你能躲就躲,我彻底填平你的洞,让你无处可藏,其实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就意味着帮助到了那些可能是不善表达,也可能是没有紧迫就会分心的学生,这样,“面向全体学生”这句话,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得以体现。
对于电子书包在现在的教学上应用,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电子书包当成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来应用,主要有几方面的困难:1学生的学习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自觉程度,如何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的学习?2、相对于中学生的能力来说,小学生怎样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两个问题应当成为我需要解决的先决问题。当然电子书包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途径,可以清楚的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如果在检测的时候应用,是不是更加高效呢?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大家都带上口罩,在家中同心抗疫。返校复课后,我所教的科学学科以教师制作微课推送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微课视频就是最好的一种资源的分享和应用,遇到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或者实验时,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提高学习效率。
王博士在书中枚举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很多,但追根究底,都是“以生为本”,教师在新时代的教学上,需要先改变自己的理念,理解技术手段的优势,接下去要围绕学生,学习运用教法学法,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