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一首诗,很久忘不掉。作者姓甚名谁,记不住,但却记住作者的诗作引发了几米创作漫画《向左走,向右走》。记住的还有诗歌本身。其实也不对,记住的未必是诗歌本身,而是诗歌和我的认识发生的联系。唯有和自己发生联系的东西,才会长住内心。
这首诗的题目很特别,叫“对统计学的贡献”,出自于《万物静默如迷》。但是读完第一遍全诗,会更觉得特别,这对统计学有什么贡献啊?
这首诗是这样的——
对统计学的贡献
一百人当中:
凡事皆聪明过人者
——五十二人;
步步踌躇者
——几乎其余所有的人;
如果不会费时过久,
乐于伸出援手者
——高达四十九人;
始终很佳,
别无例外者
——四,或许五人;
能够不带妒意欣赏他人者
——十八人;
对短暂青春
存有幻觉者
——六十人,容有些许误差;
不容小觑者
——四十四人;
生活在对某人或某事的
持久恐惧中者
——七十七人:
能快乐者
——二十来人;
个体无害,
群体中作恶者
——至少一半的人;
为情势所迫时
行径残酷者
——还是不要知道为妙
即便只是约略的数目;
事后学乖者
比事前明智者
——多不上几个人;
只重物质生活者
——四十人
(但愿我看法有误);
弯腰驼背喊痛,
黑暗中没有手电筒者
——八十三人
或迟或早;
公正不阿者
——三十五人,为数众多;
公正不阿
又通达情理者
——三人;
值得同情者
——九十九人;
终须一死者
——百分之一百的人。
此一数目迄今未曾改。
读完,你觉得是一首诗,还是统计学?
什么是统计学?百度告诉我,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既然是统计学,那么收集的样本是哪些人,这些样本有没有代表性?处理、分析的过程是怎样的?由谁来统计的?统计过程是否规范?解释数据并从中得出的结论又是哪个单位?似乎这些问题都公开,才是让人信服的统计,我们才会相信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可这首诗,没有一点有关这些的交代。是啊,这只是一首诗,不是科学。
诗中统计了18种情况,但其中一种情况没有数据,“为情势所迫时,行径残酷者——还是不要知道为妙,即便只是约略的数目”,诗人不愿把这种恶行的约略的数目公布出来。
这是一首用特殊的方式传递人生平等的哲理诗。
尽管你可能和我一样有许多的质疑: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诗人您凭什么给这种情况赋予这样的统计数字,给那种情况又赋予不同的数据?有些数据跟我生活的观察差距很大,显然不是属于我的生活。可是就在这样真真假假、上上下下的数据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相信一组数据的真实性,谁也不会怀疑。那就是诗人最后呈现出来的一组,诗歌 的最后一节。
终须一死者
——百分之一百的人。
此一数目迄今未曾改。
读到最后一节,我们再去读前面的17节,你还去对那些数据的真实性计较么?有必要再去计较吗?人,百分之百终须一死,一个人的一生只是在向死而生,在这一点上,每个人无比平等。这个过程有多长谁都不知道,这也是绝对平等。
所以,明明白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善良包容、通情达理地过一生,是人生的智慧。
当然,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正确,但是我相信,读诗在于感受,不在于正确与否。
这首奇怪的诗,作者是谁?她是女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斯拉瓦·辛波斯卡(1923-2012),波兰女作家,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