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有句名言: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先生的意思大约是,胡思乱想、痴心妄想、白日空想对人都没什么益处,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去充实内在和丰富心灵。
向来女人的感受会更敏锐一些,现实的际遇里,常常是女人要面对更多的磨难和权衡,她们想要超越生活表层的浮躁和脆弱,想要抵达内心的安宁祥和,于是追求于书籍。
可是书籍能拯救苦难吗?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学习来的,洞悉痛苦的智慧却无法仅从书中寻获。常常,书本中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美好、更热血的境界,你阅过,欢喜,感叹,振奋。回到自己的生活里,那些旧有的创伤再次袭来,疼痛依然。
若只追求阅读这个事件本身,其实无非是个脑力活动。一刹那思绪十万八千里,遨游天地间,畅巡九州里。黄粱一梦,醒来苍茫四顾,泪湿青衫,生活还在继续。
越来越觉得,书是用来行的,用身体去实行,用言谈去奉行,用阅历去修行,用亲眼亲耳去践行。如果仅仅是看得多,并不能切实帮到自己。宁愿看得少,而行得深,在深境里,才会有广博的世界。
生活除了读书,还可行路,还可阅人,有大把的光阴值得去探索新鲜有趣的世界。
有很多人非常关切赚钱这件事,其实它也极其强调行动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坦然去挣钱,让金钱丰富我们的生命。
将悲戚抑郁的时间投放在事业和工作上,找到专注、享受的状态,那会是物质、精神双重回报的愉悦。
某天你的成就开花结果了,蓦然回首,那些当初苦思冥想要死要活不得其解的烦恼就这么消失了。因为,烦恼本就是头脑的捏造。在应对烦恼这件事上,无需依赖疯狂的阅读量,关键是,在遇见好书的时候,哪怕只是钻研几个句子、咂摸一个词语,能不能把自己的身心灵投放进去,彻底地领悟和改观。
读,只是桥梁,我们的目标从不是桥梁,而是彼岸。
对书本的依赖未必不是一种虚妄。其实哪里是书本解救了你,也不是写书的那个作者解救了你,而是你自己,终于愿意相信自己的力量。
那个让泥土变成钻石的人,是我们自己。那个决定生命质量的人,也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