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1141】 2019/01/29 星期二 荐书蜜友:书童珊珊
前两天,有人突然问我:你的微信里一共有多少好友?
滑到底部一看,1938位。
这里面有从小到大一起上过学的同班同学,但大多已经没有联系;
有同事、老板、甲方,除了工作需要没有更多的寒暄;
有曾经形影不离的闺蜜,在开启各自的生活后,聊天变得没话题;
还有一些根本忘了怎么加上好友的人,对话框停留在「我通过了你的朋友验证请求,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以前总觉得做新媒体这份工作,认识的人越多,社交圈子越大,总归是件好事。每次外出采编、参加活动,认识新朋友、扫码加微信成了必办事项。
慢慢地我发现,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拉近了距离,却疏远了人心。
当我有天真正想找个朋友谈心时,将近两千多个好友里竟不知道可以打开谁的对话框。
未读消息堆积成山,点赞像在例行公事,除了集赞转发再无其他……你的朋友圈里,还有朋友吗?
01
衡量朋友的维度
是质不是量
“多个朋友,多条出路”、“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些来自爸妈长辈的人生导语,听得耳根子都快烂了。
在这个人情社会,或许这话本身没错,可是那么多一面之缘过后再也没交集的人,真的能算得上朋友吗?
张韶涵在一期《吐槽大会》上,直言自己朋友少——“我对朋友的定义不一样,虽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给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一语点醒梦中人。
太多人把「朋友多」当做炫耀的资本,活生生把朋友这个“质词”,变成了量词。
为了积累人脉不断地融入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周旋饭局、认识同行、迎合周遭,交到了所谓的朋友,却弄丢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汪涵也曾在节目中自爆,曾把范冰冰和陈坤的微信都删了。原因很简单,不为维系人脉而交朋友,减法式的社交让他感到异常轻松。
拿出手机二维码扫一扫,两人就轻而易举地成为了“朋友”,在这个交友成本和门槛都直线降低的时代,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朋友的意义。
02
朋友不在远近
只在真心
大约在四五年前,网上曾经火过这样一篇帖子。一对跨过异地闺蜜,把各自在北京和悉尼生活时拍的100张照片拼成了一部“双城记”。
两位女生曾是初中同桌,友谊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毕业以后她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澳洲生活,这100张拼凑成照片是她们之间的专属小游戏,让南北半球的迥异生活变得不再遥远。
这样令人艳羡的友谊,小飞君身边也有一例。
妖妖、甜甜、彤小忻是一个胡同里长大的亲闺蜜,儿时形影不离的玩伴。从咿呀学语到抛起学士帽的那一刻,十多年间她们不曾错过彼此人生的重要时刻。
后来,甜甜换工作去了外地,彤小忻回学校继续读书,妖妖则留在了大学的城市上班。距离不曾冲淡她们之间的友情,三人依然每天在聊天群里唠嗑,保持每年相约去旅行的仪式感。
她们一起路过清迈的清晨,在灿烂的晨光中打打闹闹;
刚下飞机还来不及倒时差,便牵手闯入哈尔滨的冬天;
她们在旅途中见证了彼此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在巴厘岛潜水、第一次去澳洲跳伞、第一次开沙漠摩托……
虽然每年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她们总有让友情保持新鲜的秘诀,轮流给对方订鲜花、为了旅行一起存钱、互相鼓励互相吐槽。
好朋友不一定天天见,但一定会常想念。
所以说啊,通讯录泛泛三千,不及一二莫逆之交。
03
时间会帮你留下
那些最真、最值得的人
说来也遗憾,“世间的友谊大多无疾而终”。
曾经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乍见之欢的两人,也可能因三观相悖,关系渐行渐远;甚至还会因为某些误会与不愉快,拉黑彼此……
某段情谊以戛然而止的方式结束,这样的经历相信你我都曾有过。
但好在,时间会帮你筛选和留下重要的人。真正知心的朋友,不管是否常联络,不管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不管你正辉煌还是窘迫,只要你需要,他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