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两本书读完了。

第一本是冲着周国平去的,但里面只有他的一篇代序,谈关于阅读与人生。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是“父母不读书,要让孩子爱读书,实在太难”,说得特别好。

只是想象一下,一家人各自捧本爱看的书,畅游在文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里的画面,就觉得感动。想起小时候散落在家里各个角落的大部分没了书皮的书,被冷落许久的床上凉席底下老爸画过并配上诗的一本本画册,以及老爸忙于生计之后躺在床上看书的身影,越发觉得家庭熏染对阅读的重要。我喜欢看书,这是打小就有的爱好,书籍贫乏的时候,我连老妈的裁缝书都看了好几遍,我知道剪裁布料和车缝线要预留0.5毫米的距离,我也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别人的童年里有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绳,我的童年里有书有画本有缝纫机。

《孤独…》这本书收录的基本都是现当代作家近作,我没有都通读,尤其是涉及到类似“伤痕文学”,我兴致索然,我不喜欢总回头扒拉自己伤口顺便再舔上一舔的文章内容,本就黑暗了无生机,却总借此当成小菜拌了每天的饭来大快朵颐,觉得很哀伤很悲凉。而一些青年作家特别吸引了我,纳兰妙殊的《租客》,塞壬的《悲迓》…或调侃穷酸艰辛的生活尴尬卑微的人生,或用类似充满血性而激越的文字咯血般书写人生体验,真实深厚不造作,了无商业痕迹。真性情的作品大快人心,甚有共鸣,但书的编辑尤其是文字编辑实在扫人兴致,书中竟然出现若干错误,或缺字或错字,对书的庄重感减少了不少,我是一个对好书颇有些仪式感标准的人,文字上的硬伤愣是让我觉得眼睛里进了沙子般鸡肋不适。

第二本书《世界停留在我吻你的时候》是被纳兰妙殊的文风吸引,马上去搜来看的。作为一个接近八零后的七零后,我们有相似的经历却完全缺乏她那样的灵气和勇气。英文学士古文献硕士影评人娱乐记者,怪不得她的文风如此多变却能进退自如,不断挑战并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可能给了她不同一般的见识和阅历。就如张莉评价: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佩服她年纪轻轻,阅历这么丰富,尤其她真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及清楚该怎么做,尝试很多兴趣之后敢于辞职专心用文字造属于她自己的精神国度,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让我甚为佩服。我是一个喜爱文字却不善于把玩文字的人,也想徜徉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可惜没有勇气摆脱现有的僵化了的人生,希望有时间带上书籍和笔一起去旅行,摆脱乌泱琐事,解放一下固定了的思维。

现在呢,也只能在别人的文字里体验我不可能会有的人生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