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是原则性的道理,无论在家庭中、事业中,我们都要务本,要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下手,这就是所谓的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唯有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依道而行、举一反三、一了百了,从而解决问题。
根本是什么?在《论语》里,根本就是孝悌,在《学而篇第二章》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我们其实在涵养自己一颗仁爱之心,我们是在建设自己心灵品质,以这样一颗仁爱之心、高尚品质,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便是信。
一个高尚人品,一份人格的力量,是我们行走世界的通行证。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背后蕴藏着深厚的道理。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体现了我们的人格品质。
《学而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的学,学的是什么?勤学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学习道理,而是学习如何做人,时时刻刻不忘修心,时时刻刻不忘去人欲存天理、时时刻刻不忘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让自己不断提升格局和境界,成为一个内圣外王之人。
乐是心之本体,当我们不断去除心上的无明和私欲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回复了那份本体之乐,才有不亦说乎,它是功夫的描写。
仅仅是给父母衣食住行就是孝吗?你的狗、马,不是照样给它们吃的住的吗?我们对于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同养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多少人的孝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我们对事父母,内心是否真的有一份深爱、感恩、敬畏呢?我们是否考虑过给父母的晚年更好的精神滋养呢?
如果有事情,你就帮父母做了,你还给父母饭菜酒食,难道这就是孝吗?孝中普遍体现的问题就是色难。脸色有难,我们侍奉父母有没有好脸色?我们还是面露不耐烦,是不是我们经常在陪伴父母的时候,心不在焉?对父母只是应付来应付去?没有关注父母的需求,也没有跟父母心灵深处的链接?或者有精神上的交流呢?
如何才能没有色难呢?
孝之深爱者,必有各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和气、愉色、婉容,内心有来自己对父母的深爱、真爱,脸上才会有和颜悦色,之所以对父母没有耐心,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爱还不够真不够深,只是在扮演一个孝字啊!只是在礼节上应付!因此色难的本质是心难,孝敬父母重要的是有一颗孝敬的心,而不是外表孝敬的礼节和行为。
唯有修炼一颗真心,才是孝敬父母的根本!
【成长故事】
“在心上下功夫”,这几个字深深触动了我,我找到了一切问题的答案,我发现自己一直在事情上忙碌,把真爱父母的心丢了。
对待父母不是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心里对父母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明心净心】
父亲给我的三句话:
1.结婚了,你该干活了!
2.不要给人家添麻烦。
3.别让人家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