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知识

用艾灸法

直接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若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称为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图①),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不起疱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使用此法。

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敷贴一次。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

间接艾炷灸

在艾炷下面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隔蒜灸、隔盐灸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受术者易于接受,直接灸更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图②),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发热、泄泻等。

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图③),再放上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最好为独头大蒜,切成0.2~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图④)。将艾绒做成花生米大的艾炷备用。将蒜片置于穴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更换艾炷再灸,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具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效,因此,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隔附子灸

隔附子(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厚约0.5厘米,直径约2厘米)作间隔,用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图⑤),上面再放艾炷施灸,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部位灸治,药饼干后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附子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以及外科疮疡久不收口等。

隔胡椒饼灸

以白胡椒末适量,加面粉和水制成厚约0.5厘米、直径约2厘米的圆饼,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适量药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填平,上置艾炷灸治。每次5~7壮,以受术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胡椒有温中散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疼痛、麻木等。

艾条灸

艾条灸是艾灸法的一种,是一种用特制艾条在穴位上熏烤的方法。如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的药物制成药艾条施灸,就叫做药条灸。常用的有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厥或局部感觉减退的患者及儿童,施术者应将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图⑥)。

⑥ 温和灸

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图⑦)。

⑦ 雀啄灸

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地旋转着施灸(图⑧)。

⑧ 回旋灸

温针灸

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然后将针柄上穿置长约1.5厘米的艾条点燃进行施灸,或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施灸时应叮嘱受术者不要移动体位,并在施灸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灼伤皮肤或衣物。

艾灸器灸

艾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艾灸器施灸的方法叫艾灸器灸。施灸时,施术者点燃艾绒后,先将艾灸器盖好,用手持长柄将艾灸器置于施灸的穴位或患病部位上来回熨烫,直到局部发红为止。

艾灸盒灸

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根据其孔眼数不同可分为单孔艾灸盒、双孔灸盒、多孔艾灸盒。

艾灸盒

艾灸盒灸

艾灸罐灸

艾灸罐有单罐、双罐、多罐之分,可以在全身不同部位使用,艾灸罐可以手持,也可以用绑带缚在身上进行艾灸,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艾灸罐零部件

艾灸罐

艾灸罐灸

艾灸管灸

艾灸器具除了艾灸盒和艾灸罐外,还有艾灸管。艾灸管是用竹管或苇管做成特制的艾灸管,插入耳道内施灸的一种方法。现在应用于临床上的艾灸管主要有一节管状器和两节管状器两种,主要用于治疗面瘫。

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讲究先后有序

古人认为,施灸应讲究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先小后大的顺序。所谓先阳后阴是指要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上后下是指要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少后多是指施灸的壮数由少到多,逐渐增强;先小后大是指先灸小艾炷,后灸大艾炷。在具体施灸的过程中,这个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结合病情灵活应用。

艾灸要把握好灸的量

古代将艾灸的计数单位称为“壮”,每燃烧完1个艾炷就称为“1壮”。艾炷越大或艾灸壮数越多,那么刺激量也就越大。一般每个穴位灸3~7壮。

艾灸的距离

距离越近,刺激量越大。因此,艾条施灸一般距离皮肤2~3厘米,以不灼伤皮肤为度。

施灸的时间

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一般以5~10分钟为宜。

艾灸时要防止烫伤

对昏厥或局部感觉减退的患者及儿童进行艾条灸时,施术者应将食指、中指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以防止烫伤。

艾灸后要注意防火

艾炷、艾条极易燃烧,因此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最好将其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保存。用完后一定要将其完全熄灭。

艾条讲究量和度,一般以施灸处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的适用宜忌

艾灸是通过刺激穴位,继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总体而言,艾灸的适应证非常广泛,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适用证

内科病症。感冒、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胃下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

外科病症。乳腺增生、褥疮、颈椎病、腰扭伤、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骨结核、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直肠脱垂等。

皮肤科病症。带状疱疹、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黄褐斑、鸡眼等。

妇产科病症。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儿科病症。流行性腮腺炎、小儿腹泻、小儿厌食、小儿遗尿等。

五官科病症。近视、睑腺炎、青光眼、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

禁忌证

器质性病症:器质性心脏病。

出血倾向性病症: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

神经精神性病症:精神分裂症、狂躁不安、重度神经质等。

妇科病症:崩漏、经期血量多。

代谢性病症:糖尿病。

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贫血、皮肤痈疽等。

禁忌部位

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施灸。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面部、颈部不要直接灸。

艾灸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晕灸

艾灸后偶然会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头晕、烦躁等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尝试活动活动身体,饮适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可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烫伤

实施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并用膏药保护灸疮,每日换药1次,至结痂为止。还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防止受凉。如果灸疮出现流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可涂抹杀菌软膏,至结痂自愈为止。

用瘢痕灸以外的方法施灸后,患者的局部皮肤会有微红灼热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无需特殊处理。如果出现水疱,可用消过毒的毫针将水疱挑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具将水液抽出,再涂上甲紫,最后用纱布包敷,数日后即可痊愈。

过敏

若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可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应服用抗组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有发热、奇痒、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泼尼松,每日服20~30毫克。情况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艾灸后若出现晕灸、烫伤或过敏等状况一定要冷静处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