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州的表姐昨天打电话给我,她又准备搬家了。
我还在脑补这次放租的舍友会立下哪些奇葩的规定,表姐却一脸得意,她这次把三房一厅包了下来,如果有人要过来合租,就必须服从我立下的规定。
印象中,虽然表姐毕业才两年多,却换了不下于七八次房子了。换房子的理由很简单,要么和舍友合不来,要么嫌弃房子太小,要么觉得距离上班地点太远,要么觉得周围环境太吵......
换房子的理由一大堆,而真正能使换房子计划付诸行动的,还是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过这对于一个月薪过万又没有任何家庭经济负担的人来说,表姐完全消耗得起。
固然消耗得起,但是频繁搬家,所需费用仍不是一笔小数目。毕业两年多,表姐其实没剩下多少积蓄,不过每次聊天,她仍很自豪地说,我自己赚的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就是这么任性。
其实,表姐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的消费理念观——赚多少花多少,高品质即是一切。
2
问题来了,年轻人难道不应该追求品质,及时享乐吗?
从小到大,老一辈教导的教导一贯观念是,要勤俭节约。比方说,东西要用到坏了才丢,东西买太贵的就会觉得心疼......
虽说勤俭节约是传统一大美德,但是过分追求节约,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在我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在追求品质化的路上,可谓是越修越深:
从前只涂抹国产的“雪花膏”,现在不是外国货就瞧不上眼;
从前街边的衣服随便挑,现在不是名牌货就不穿上身;
从前一个布包可以背上好多个年头,现在一年要换好多个死贵死贵的包包;
从前一碗混沌面下肚就觉得异常满足,现在鲍鱼鱼翅都觉得味道一般......
你可能觉得,人家爱怎么任性就怎么任性,有钱,消费得起。但我看到的却是,这群人中,大部分仍是属于普通阶层,真正有钱的,其实只占据了极少数。
即便每个月工资有3万多,但在大城市,扣除房租、伙食费、交通费以及其他日常必要开销,每个月剩下的又能有多少呢?
如果你认为一个在小城市父母挤在一个破旧的小平房内,而自己在大城市月租房支出好几千的人是追求高品质;
如果你认为每个月工资都用来买所谓的高品质,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却只能选择去开信用卡度过危机的人是会生活......那我,确实无话可说。
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意将就的观念在年轻一代中备受追捧,从衣食住行到爱情婚姻,从具象到抽象,所涉范围之广,无不令人震撼不已。
再接着,从追求品质,到如何看出一个人的世面、阅历等层次,命运所使的既定事实,最无力改变,同时,也最戳痛人心。
更讽刺的是,这种痛,没亲身经历过变化的人是不会懂的。
很多大人一直在埋怨自己的小孩,为什么长大了就变得很虚荣,明明自己的初衷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怎么,就那么轻易地给不好的风气带坏了呢?
仔细想想,难道,就真的是不好的风气造成的吗?
从小太多节约观念的灌输,过度压抑住了本性,美德竟成了一种刻意。一句句“你不许”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大人是在为自己的无力找借口呢?现在看来,节约竟变成了一个美妙的幌子。
所以,当经历越多,变化越大,人的心真的是会变的,尤其是在心智各方面并不是很成熟的二十多岁,被压抑久的心智,要释放实在太容易了。
汪峰在歌词中唱到:“我要像梦一样自由......点亮生命的光芒......”
然而,对于高质量生活来说,一味的追求高品质并不是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
很简单,我们追求高品质,但是不应盲从。在自己的条件允许下,有所选择。开豪车、住豪宅会容易被人说成是土豪,但花几百块买一条围巾就是高品质。
高品质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某些方面,你对生活的一种高质量享受。切勿让这种享受的初衷,变成攀比和炫耀,进而转变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4
我想,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大概是这样的:
当消费之物恰得所需,而不是因为我能赚所以我任性花;
选择的时候精挑细选,而不是简单盲从;
所追求的东西是真的能提升自己生活的舒适度,而不是仅仅为了在朋友圈中博人眼球;
不一定拥有华丽的外表,却一样能让人赏心悦目;
失落的时候,让你心花怒放;愤怒的时候,让你轻松坦然;
才华撑得起野心,平凡中彰显不凡,这大概就是高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