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佛教》
认识生命 死后的世界
——————————————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二、死后的世界
我们生下来便踏上了向死亡行进的路途,陷入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急匆匆追名逐利,最后筋疲力尽而不见有何成就,眼前危机重重,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心跟着形体的变化而迁流不息,这样日复一日,糊里糊涂地度过每一天。
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迷惘,开始探索来生的可能性,试图了解生命的整体意义。
的确,如果我们真的就像自己所说的那么务实,为什么不严肃地反问自己:
我真实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关于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回避它、不承认思考过它,它也必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萦绕。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比生活状况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自古以来,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来提供。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所有的宗教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并以此唤醒人们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生活神圣、终极的意义。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宇宙之谜一个个被揭开,科学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生死之谜已被揭破。于是,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死后永灭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无理由对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做出决断。“人死永灭”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同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代、现代的科学巨匠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肤浅,他们对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一直持审慎态度。
最具挑战性的,是古籍记载、民间流传的一些与生死、“灵魂”有关的趣闻,诸如记忆前世、濒(bīn,临近)死体验、神识脱体(神识:灵妙不可思议的心识)等现象。这些现象遍布世界,超越时域,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相信它而绝迹,总还时有发生,似乎在向我们透露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
平生否定有死后世界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受临终之苦折磨的时候,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看护他的医生问道:“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这样说着而死去。
法国著名无神论者华帝尔,临终时痛苦地挣扎着,最后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啊!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望地叫着死去。
作恶众生认为“死是痛苦的结束”“没有死后的世界”。但临终时,心中的黑暗扩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处有地狱之火,先前那种逞强的心顿时被一吹而散,口中还会发出凄厉的惨叫。
弗里德里希•尼采生于1844年,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他的一句著名格言是“上帝死了”。他认为:人类如同其他动植物一样,在选择、竞争、进化的过程中优胜劣汰,优胜者是一种“超人”。超人的道德水准、人格力量、奋斗精神是其他人类所望尘莫及的。只有突破宗教的束缚,才能完成自然选择的伟大使命。一切宗教都应当失去主导地位,它们的教义使人在自然选择中因软弱无能而终受淘汰。
尼采的主业是教师,他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教授时才25岁。
他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受尽折磨,苦不堪言。1900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