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下学校教育固然问题不少,但我以为,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则更多,更值得关注。
一是教育常识缺乏。现在家庭教育面临一个很尴尬的现状,就是不少年轻人没经过培训,就稀里糊涂当了家长,就为人父母了,很多年轻父母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既缺乏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又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打骂,要么是身心控制,要么是做不完的作业,要么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
不少父母,每天花大力气在意的是孩子对具体的知识点的记忆,在意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对问题的探究与好奇心,对隐含在学习中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对影响一生一世的那些良好习惯,对决定孩子未来人生的那些关键能力,却视为草芥,可有可无,毫不在乎。
二是不重视家庭教育。现在很多家长抛开孩子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父母角色的缺位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留守,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
有一些家长尽管在孩子身边,却成天只顾忙自己的事,白天上班,晚上娱乐,一味当“甩手爹娘”,将孩子抛给爷爷奶奶。
还有一些家长与学校和老师不交流、不沟通,孩子在学校读了几年书,连校长、老师的名字都不清楚,这且不说,还常常因为老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或者孩子在校园里的一点小擦挂、小纠纷,大闹校园,辱骂老师。
三是攀比心重。花有各样红,人与人不同。很多家长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情况,总是不自觉的时不时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上,一味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自己的孩子考了99分,这本来就很不错了,但一听到别人家的孩子考满分了,心里就不平衡,就不高兴,对孩子大加呵斥,大打出手。
还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你死我亡的道理,喜欢计较一些可以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会心算,是否上了重点校,是否考级过了关,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
时间长了,会让孩子过度关注外在的眼光和评价而忽视自己内心,从而自卑,缺乏信心,也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的畸形心理。
四是放弃责任。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温暖的教育是亲情的浸润。当下一些权贵和有钱一族,以有权有钱而任性,用金钱换责任,用功利过早割断亲情,在孩子正需要陪伴,正需要亲情呵护的年龄,竟无情地花巨资把孩子远送异国他乡,表面上为孩子着想,在为孩子规划未来人生,实则是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五是言行失范。一说到孩子教育,不少父母便以为这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一旦孩子在教育上出现了什么问题,父母们经常指责的是学校和老师,他们压根儿却没有冷静地想想自己做的如何。
很多父母责怪孩子不好好读书,试问自己有没有读书的习惯;一些父母经常批评孩子出言不逊,行为粗暴,当父母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谈举止是不是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作父母的经常埋怨孩子看电脑、玩手机,我们自己是不是地地道道的的刷屏族呢?
我们的父母自私自利,满口脏话,不懂孝道,为人势利,如果一定要期望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六是过于溺爱。如果说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爱,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影响,那么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那更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一些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可以说是抱在怀里怕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牵在手里怕飞了,他们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吃点苦,不给孩子任何历练的机会,他们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饭来张口,食来伸手。
2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大理石,他认为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雕塑像至少从六个方面进行雕塑,那就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
的确,家庭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他们人生真正的摇篮,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学校。
他们的一切认知与启蒙是从家庭开始的,他们的未来的美好生活是从家庭开启的,他们的漫漫人生之路也是从家庭启航的,孩子的心性心智、行为习惯、品质品格、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等,都是在家庭中初步形成的。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孩子知识获得的窗口,那么家庭教育则是培养孩子这些良好性格、优良品质、坚韧意志、优秀习惯的关键所在。
3
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不是家庭对于孩子在知识认知与习得方面的教育,而是指家庭包括家长及家庭成员对孩子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等方面的耳濡目染、影响熏陶,其落脚点往往更多地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比如孩子的勤俭、勤劳、勤奋、诚实、守信、体谅、善良、懂得感恩、尊重别人,敬畏之心等等。
家庭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孩子在品行、道德、做人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好的教育。
即或有暂不好的教育,但是有了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同样能够幸福健康地成长,而且这种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当下教育是一种完善、一种校正、一种修复。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那也是白搭。
4
大家对当下学校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
一方面是孩子做人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有的自私自利,嫉妒心强,缺乏合作品质,有的生性孤傲,目中无人,有的意志脆弱,经受不起打击,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有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别人,凡此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很多人最终把它归究于学校教育的问题。
其实,应该更多的是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风如何,我们当父母是怎样做的,我们在孩子面前是不是言传身教,起好了示范作用,我们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化和影响。
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孩子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点,随时都在发生。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家庭的氛围与环境,就已经在施以教育了。
傅国亮在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社会化’进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因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
如果把孩子做人上的问题,也要算在学校教育的帐上,那是对学校教育的不公,更是一种绑架!
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成才问题。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本应遵循教育规律,捍卫教育底线,顺从孩子天性,但不置可否,我们的学校教育在一些地方有可能还仅停留于应试层面,缺乏对教育规律最起码的尊重。
我以为,不管当下我们学校教育秉持一个什么理念,不管坚持怎样一个办学方向,作为家庭教育更应着眼于孩子的长远,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激发孩子成长的内生动力。孩子是一部汽车,不管你是拉还是推,效果也许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能够给孩子找到那把钥匙,启动发动机,那么孩子这部汽车的速度,就会超乎你的想象!
学校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应该读书的孩子不读书。阅读是最好的学习,阅读让孩子知心灵充实,心智成熟,精神富有,思维活跃,眼界开阔。而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阅读的优良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
《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目前还缺乏一种最有效的阅读教学,但对于我们的许多家庭,完全可以让阅读走进家庭,走进父母,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父母都拿起书来读,有一天父母都拿起书与孩子一起来读,有一天家庭都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我们就有了最好的教育。
5
面对庞大复杂的中国教育体系,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夜之间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船小好调头。但是作为家庭、作为父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作出改变。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勇气,改变当下还不理想的家庭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教育智慧,选择从自己做起,选择从现在开始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我们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教育责任,打破当下绞杀孩子所存在的还不理想的教育链条,让孩子享受生命,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
或许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个性的张扬,天赋的挖掘,才能潜质的释放,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改变,而是对当下教育的改变。
6
当我们的家长在讨厌应试教育时,而自己却在用分数去绑架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推波助澜者?
当我们在指责当下教育缺位,德育弱化,德不树人,道理伦丧、社会混乱、长幼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当我们在对中国教育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发泄不满时,我们是否补上了家庭教育这一课,是否重视家庭教育,是否给了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尽绵薄之力,完善修正弥补当下教育之缺陷与不足?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或许会让我们成为家庭教育的智者与明白人,或许会让我们懂得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作为家庭如何担当作为,如何奋发有为,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何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或许终究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会因家庭教育的美好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