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是英国拍的一部纪录片。从英国各地各阶层,挑选20个不同成长背景的孩子,从7岁开始,每七年,采访一次,拍到63岁。
纪录片的初衷是什么呢?英国有句俗语,七岁看老,导演想验证这句话是否正确?纪录片从1937年开始拍摄,他们也想看看,到了2000年时,英国发展如何,这些被采访的孩子们将如何影响英国。
撇开导演拍摄的初衷,谈谈我的观后感。
一、人生而不同。
这种不同,首先源自不同的成长环境。20个孩子,来自英国四面八方,各个阶层。贫民窟,福利院,工薪阶层,中产阶级,精英阶层。
由于成长环境或自身性格不同,每个孩子的思想或想法也迥异。谈到理想,很多孩子从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脑袋里一点未来的概念也没有;有的孩子的理想跟他们的现实生活很贴近,如成为骑马师、开出租车、买一套漂亮的房子……有的孩子目标清晰,志存高远:去从政;去非洲,改变那里的贫穷落后;去研究月球……
二、是否七岁看老?是又不是。
为何说“是”,因为思想指引行动。譬如来自贫民窟的淘气鬼尼克,在他的小脑袋里,对富人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他认为所谓有教养的人喜欢装腔作势,他想狠狠地收拾这些虚伪的人们一顿。14岁时,他认为读了博士的人,整天在研究室里摆弄瓶瓶罐罐,很无趣。他觉得这个世界不需要教育。因为老爸爱赌博,他的职业规划是成为赛马场上的骑马师。后因缺乏这方面的天分,便紧跟哥哥们的脚步,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来自上层的约翰,求学或人生路线清晰简明:小学读考雷特公学,接着去威斯敏斯寄宿学校,然后读剑桥或三一学院的律师专业。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皇家御用律师。
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哪怕想法肤浅、庸俗,一定要有。一群没有想法,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人生的人,注定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庸庸碌碌度过一生。有一群女孩子,简单到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她们选择去读综合类学校,接受“为何用木勺搅动炖锅”类的知识,结婚生子。在福利院长大的保罗,只模糊地想“到处看看”,离开学校后,做了流水线上的工人,每日做重复性工作。尼克的理想虽然一点也不高远,但是他一直目标清晰。拥有出租车后,下一步的目标是和老婆一起开酒吧。他喜欢变化,喜欢不停地尝试新事物。工作之余,学表演,跑龙套,渐渐开始接演一些小角色。出身贫民窟的他,最终拥有自己的一份家业。
你来自哪,不太重要,想去哪,更重要。尼古拉斯,来自英国农村,7岁的他,在只有一个班的村学里读书,理想是研究月球。14岁时,他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农民。因为喜欢化学和数学,他想成为物理学家。经过努力,他读了牛津大学,移民美国,成为核研究科学家。苏西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世俗的幸运儿。16岁时,她的职业目标成为一名打字员,不久辍学。21岁接受采访时,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躁气满身。经常全球旅行,但是对生活充满厌倦与随意。待走进婚姻,为人母的35岁,她才开始意识到要把握自己的人生。幸好,她意识到了,而且,不算晚。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思想,更在行动。约翰抱怨道,很多人以为他们出身好的人天生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什么都不用做,伸伸手张张口,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他说纪录片里并没有拍他们背后的努力,因为父母对自己高要求,他们要比别的孩子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作业,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更大,付出也更多。放假时,也要通过劳动挣零花钱。而在自律和努力方面,很多孩子在空余时间选择自由玩耍,看电视,而不是充电、蓄能。
写在结尾,一生,很长,很短。要有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想法,然后去努力实现,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祝福读者,拥有自定义精彩人生。《人生七年》,感兴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