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詹姆斯送给莉迪亚的《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想起大二时候父亲送的类似谈判术之类的书籍,以及从小母亲就批评我的直接尖刻和不够随和,并在我面前不断描述会看人眼色和嘴甜的好处。初中时候就看卡耐基的《说话的艺术》,里面大致提到的,也和莉迪亚在书中看到的相似——“善于倾听。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请记住,与你交谈的人,更关心他们自己、他们的期望和问题,而不是你和你的问题”等等。
我越来越能掌握话术和惹人喜爱的本领了:很多人会说他们并不是自来熟,可会在和我第一次见面时候就滔滔不绝、大谈心事;我会在不同场合表演自己,知情识趣,不会是男生眼中寡淡的女孩子;在不熟悉的人眼里,我温驯而友好,他们大叹我一点也不像个东北人,反而像个南方姑娘,还会感叹是不是我的温柔源自母亲……
但其实内心里,还是藏着一个不善交际、猜忌多疑,有时对人充满敌意的人。伪装自己耗尽精力,令人疲惫,我越来越不愿意社交,因为即使在同学聚会的场合,两句自觉失态的言语会让回家以后的的我在床上哭泣,其实这何其可笑,只是同学而已,何必要求句句妥帖。只有宅着才能真正做自己,展开习惯的冷漠脸色,不必配合对方的谈话——因为倾听和适当取悦谈话对象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和程序化的习惯。
直到今年才意识到,这种长期带着面具的生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精神损耗,和本没必要的不悦。学着更多取悦自己,学着拒绝,学着不再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
《无声告白》给了我更多治愈自己的力量,书页上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我们都能践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