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只有薛仁贵,没有薛丁山和薛刚。
唐太宗征高句丽,薛仁贵投到张士贵军中。
薛仁贵很会包装自己,作为士兵,薛仁贵每次打仗都很勇敢。
为了让皇帝注意自己,打仗时薛仁贵都会换上一身白袍,胯下双弓,手持大戟,在敌军中冲杀所向无敌,很出挑。
唐太宗李世民很快注意到了薛仁贵。
战役结束,命人把那个白袍小将请来,唐太宗夸奖他一番,赐他:
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可见让领导注意到自己是多么重要。
所以评书中张士贵打压薛白袍,导致他数年不能出头的故事,不存在的。
当然征高句丽时,薛仁贵也不像评书中一样是应梦贤臣,是大唐赢得战争的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次战争还是李世民徐蹟等人主导的。
在高句丽薛仁贵屡建战功,回长安时,李世民对他已经很熟稔了,他对薛白袍说:
自己的部将都已经老了,我想选拔一些战将,但是大多都不如你,这次征高句丽,战争胜利对我来说不算啥高兴的事,我高兴的是找到了你这样的将才,可以把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太子,帮他保卫边疆。
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薛仁贵很勇武,史书上记载他上战场都是匹马当先,敌人应弦而倒。
不用再向领导表现自己勇武时,薛仁贵依旧很拼。
四十七岁那年,薛仁贵和郑仁泰征讨天山九姓铁勒,薛仁贵三箭射死敌人三名主将,敌军军心震动,唐军趁机杀过去,九姓铁勒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唐军有歌曰:
将军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
不过薛仁贵倒也不是没有败仗,咸亨二年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时,曾经败于新罗船兵而被贬到象州。
后来唐高宗再次起用薛仁贵。
永淳元年,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笃禄进犯并州,薛仁贵奉命征讨。
阿史那骨笃禄之所以敢进犯大唐,就是听说薛仁贵在流放中死了,所以再次见到薛仁贵的旗号,他不太相信。
阵前,薛仁贵缓缓摘下头盔,突厥人见了吓得下马作揖然后转身就跑。
唐军趁机杀过去,俘虏敌军一万斩杀三万。
这一年薛仁贵六十九岁,虎老雄风犹在。
第二年薛仁贵在云州病逝,享年七十岁。
评书中的薛仁贵在征东时很勇武,到了征西,因为薛丁山樊梨花出世,所以薛仁贵逢战必败。
但是这和历史上的薛仁贵不一样,很不一样,历史上的薛仁贵一直牛叉,老了依旧能吓得突厥人屁滚尿流。
评书中的薛丁山其实没有多勇,虽然薛丁山是世外高人王禅的徒弟,但是临阵最大本事就是娶媳妇。
对原配樊梨花还渣的令人发指。
一句话形容他就是:
战败就请樊梨花出山,打完胜仗就打樊梨花,直到把她打跑为止。
整个薛丁山征西其实就是重复这一个请---打---请的动作而已。
薛刚,历史上也是没有这人。
评书中的薛刚前期鲁莽,导致家族被灭。
到了后期好像稳重了些,当起了元帅,但是武力值也直线下降,表现亮眼的好像是他的丑儿子薛奎。
薛奎的形象直接照抄李元霸。
就是个bug存在。
历史上的薛家根本没有被武则天满门抄斩,一个在军方有很深背景的家族,武则天哪敢轻易得罪。
薛仁贵的儿子薛纳大概是薛丁山的原型。
薛讷历任幽州都督,并州都督,是抵抗突厥的进攻桥头堡,不所以管是武则天朝还是玄宗朝薛纳的地位一直很稳。
也是,只要边疆稳若磐石,大唐就稳了,皇帝们可以放心在朝廷杀来杀去,城头变幻大王旗。
薛仁贵五个儿子,长子薛讷和五子薛楚玉的后代大多在唐朝军方担任要职。
安史之乱时,薛楚玉的儿子薛嵩曾经投降叛军,由于作战勇敢很快官居要职,后来安史叛军败相已显,薛嵩带着相、卫、洺、邢四州华丽归唐。
从叛军变成了唐军。
这次叛唐和归唐,我觉得更像世家大族的一次投机,避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一次分散风险的投资。
三国时这种投资最多,诸葛亮一家哥三就在魏蜀吴任高位。
这种投资可以保证家族基因延续下去。后来眼看叛军要败了,投资眼看要失败了,薛嵩即使止损投降唐朝。
这次投资很凶险,但是薛家又取得了成功。
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弃暗投明的原叛军将领大肆封赏,薛嵩任昭义军节度使。
如果说薛刚反唐的故事有点影子的话,大约参考了薛嵩的故事吧,毕竟薛嵩曾经是安史叛军的骨干,真的反过大唐。
薛嵩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唐传奇中有个传奇故事与他有关,这个故事叫《红线传》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根据这个故事演出过京剧《红线盗盒》。
故事总会让人物变得立体起来,后来兴起民间三碗酱的故事,更是让薛家人的故事变得妇孺皆知。
但是薛家将的故事和三国演义有点像,三国故事是三分虚七分实,薛家将的故事能有五分和史实扯上关系就不错。
民间知道薛丁山薛刚的明显比知道薛讷薛嵩的要多太多了,这大约就是故事的魅力,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