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习习凉风 引导光明
韩志孝老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直播课犹如今日的习习凉风,拂去了笼罩在我心头焦躁不安的迷梦“暑气”。
这节课于我而言起到了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入职六年来,一直在中职语文这座山中“摸着石头”艰难前进,从未真正识“庐山真面目”,甚是惭愧焦灼。
韩老师不愧是职教人,职教语文人,课前短视频《毛竹的启示》不仅贴切地表达出了中职语文人不被理解的处境,也给了中职语文人坚守的信心。韩老师紧扣主题从我最想了解的新课标变化谈起,落脚到核心素养——适应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依据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接着,韩老师对以上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通俗易懂。
在这些理念指导下,在明确语文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就具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韩老师提出了有用、有趣、有效的三有课堂模式,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进行耐心详细的阐释,清晰明了,受益颇多。
课程虽近三个小时,却意犹未尽!作为中职语文人,定要引导光明的心,追求自由的灵魂!
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及实践
云消雾散 冲开谜团
杨金栓老师对于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系统详实的讲解可以说真正解开了我从教以来第一次课题研究未结项的困惑,抚慰了我内心久久无法消散的落寞,给予我继续迎接课题的信心。
两年前,我一时兴起申请了市教科所的一个小课题,经过一个月漫长的等待,终于接到了立项的通知,甚是欣喜,决心把课题分步骤、有节奏地按时完成。但理想总是理想,班主任繁琐事务缠身,教学任务也须日日推进,竟觉课题截止时间还早,一推再推,直到日期临近,最后一段时间身怀六甲的我夙兴夜寐,查资料,整理案例,总结提炼观点,总算把课题忐忑交上了,来年春末接到课题未结项的通知,一时竟不知中职课题研究为何物,悲从中来,之后也零零散散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常识,但始终半知半解,直到今天听到杨老师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及实践》,才知自己的课题仅仅做到了“九牛一毛”,失败是必然的。
杨老师指出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存在的十大问题,比如研究思路混乱,研究观点没有创新等都存在于我的课题研究中。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杨老师对课题的研究给出清晰且实用的对策。从如何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课题的来源),到查阅文献(文献的层级、为何查阅文献、检索方法、查阅步骤),到形成研究假设(举出具体的课题案例),到选择研究对象(延伸到课题名称的规范),到选择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的介绍),到形成研究计划(填写课题立项书应注意的问题),到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中期检查报告的撰写),再到形成报告(研究报告、结项报告,报告的格式,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杨老师娓娓道来,手把手一点一滴地在教我们了解课题、实践课题啊!
云消雾散,我心中的谜团解开了,课题研究能力的提升正如杨老师所言“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学习中提升理论,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课程思政 润物细无声》 《新时期职教政策与“三教改革”》
今天的直播课学习,无论是赵丽英老师的《课程思政 润物细无声》还是史文生老师的《新时期职教政策与“三教改革”》,我都深刻意识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教师在课程思政、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找到立德树人的突破口与抓手,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作为一线教师,最有感触的是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流程,赵老师结合实事案例进行了详细清晰的讲解,“提炼——融入——体验——评价”,提炼的要素是什么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宪法法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等、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明确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的具体途径,即课堂渗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题班会、评价升华,纵观课程思政设计的整个流程,教师在其中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史文生老师的讲授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涉及到以下十一个方面:教师、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标准、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人工智能、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新型动态化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填补了我知识的盲点,之前经常听到内涵建设,却不知究竟是怎样的内涵?今日终于明了。
史老师将教师的建设放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首位,指出内涵建设的核心乃课程、教材、教法,而课程、教材、教法的具体实施主体仍是教师,教师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今天的这两节长课让我更加意识到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
张自力老师《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提升学科素养的实践与思考》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主要围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中职生培养的社会需求”、“中职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关注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等六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张老师娓娓道来,为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维视角,受益颇丰。
《语文教师与经典诵读》
郑州师范学院语委办主任杜慧敏老师谈心式的讲授,让人听起来很舒服,轻声细语、感情充沛、娓娓道来,发人省醒。 朗诵技巧是“述”,更重要的是朗诵者自身所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仁爱之心,深以为然。
《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
郭素荣老师的《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口才及其意义”谈起,进而指出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涉及“口语表达三要素”(主体、客体、信息),“口语表达的五种方式”(事实、形象、知识、道理、情感),“教师口语的表达要求”(普通话水平等级的确定、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辩证),“教师口语表达的声音要素”,“朗诵”,“演讲”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其间在各个环节郭老师还结合大量精彩的案例,寓教于乐,使我对“教师口语能力”的理解与体验更加深刻。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职语文课堂》
杜爱贤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从电影《合伙人》主人公古东青的枯燥转幽默的教学片段引入,进而指出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由于学校和社会的观念语文学科被边缘化,学生语文基础差、对语文的兴趣不高、轻视语文,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针对这些现状,杜老师提出了“全力经营和谐课堂”、“努力打造有效课堂”、“尽力营造有趣课堂”三大策略,最后杜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以上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呈现,有理有据,言近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