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07听书笔记:《往事与随想》

著名思想家以赛亚•柏林非常欣赏赫尔岑。他曾经说,赫尔岑在这本《往事与随想》里详细叙述了自己的伦理和哲学信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自然并无计划,历史没有剧本。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来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普遍的解决并非解决,普遍的目的也绝非真实目的,每一个时代各有其质地,各有其问题,但自由,是一种绝对价值。起码的自由行动范围,对一切人都是一种道德性的必需,不得假借救赎、历史、人性或进步这些抽象原则来压制。柏林的这段话,就印在《往事与随想》最新版本的封底上。

一个人在家信中的言论,都在沙皇专制的控制下,那有没有可能离开俄国?当时第三厅警察厅长给沙皇的报告中说,有很多贵族接受西方的革命幻想,总想在俄国搞宪政,搞自由主义那一套。所以,尼古拉一世执政期间,对贵族出国进行了一系列限制,18岁以下的贵族子弟不能在国外接受教育,贵族在国外的期限不能超过五年,后来又缩短成三年,办理出境手续所需的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官员一年的薪水。到了1847年,赫尔岑父亲去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赫尔岑就以给妻子看病为由,办理出境手续,带着妈妈老婆孩子离开俄国,来到巴黎。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说,有一段时期,我严厉、猛烈地申斥那个破坏我的生活的人,也有一些时候,我真希望杀死这个人。从那时起七年过去了,我逐渐失去了复仇的欲望,我经过长期的不断的分析,头脑冷静了,不再感情用事。这七年中,我明白了自己的和许多人的限度,我放下了刀,拿起了解剖刀,我不再诅咒和辱骂,我要从心理病理学的观点来叙述我的故事。赫尔岑的这段故事也说明了,公众生活的确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危害,但有时候,我们私人生活中的危害,并不是来自专制的君主,而是来自一个闯入我们生活中的革命者。

在《往事与随想》最后的一些章节,赫尔岑写了一批新的俄国流亡者。“随着新人的到来……谈话的范围变小了,有时甚至彼此没什么好谈的。”这些年轻人不太关心学问或事业,甚至很少读书。赫尔岑说,在一切不幸中,我最怕门不当户不对带来的灾害。我之所以能容忍他们,一半出于人道精神,一半是不愿意多加计较。

五十多岁的赫尔岑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他珍视人的自由,但也非常清楚,普罗大众对于自由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喜欢权威,把平等理解成同等程度的压迫。在《往事与随想》最后的附录部分,有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给赫尔岑的信,卡莱尔在信中说,他尊重俄国人民的 “服从的天赋”,比起在议会辩论、出版自由和普选计票中发展起来的无政府状态,沙皇制度也许更适合俄罗斯。

总结一下:第一,赫尔岑出生于1812年,死于1870年。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让少年赫尔岑立志要终结沙皇的专制统治,他在俄罗斯遭受两次流放,1847年离开俄罗斯,开始流亡生涯。赫尔岑在1852年来到英国,同一年开始写《往事与随想》,这是一本波澜壮阔的个人回忆录。

第二,赫尔岑在巴黎经历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风云,简单来说,革命者要推翻君主制,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争取人类的自由,只能靠自己。赫尔岑是文人,也是政论家,《往事与随想》中不乏政治性的议论。我们回望那个时代,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两卷《论美国的民主》出版于1835年和1840年,《共产党宣言》出版于1848年,英国哲学家密尔的《论自由》出版于1859年,这些思想观念确实有巨大的力量,会影响后世亿万人的生活,但赫尔岑的个人回忆、文学性的私密感受,也有温暖动人的力量。

第三,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写到了许多流亡的革命者,也写到了许多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牺牲者。洞察前人对自由的思考,为争取自由所做的努力,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理性与自由的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书单由豆瓣读书通过大数据分析,上千万豆瓣用户对读书条目的评分、标记和访问数据整理得出。具有权威性及科学性,你可以...
    星际老人阅读 3,737评论 4 88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96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0评论 0 11
  • 在妖界我有个名头叫胡百晓,无论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晓即可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是只狐狸大家以讹传讹叫我“倾城百晓”,...
    猫九0110阅读 3,362评论 7 3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39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