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 “九一八”:让历史之光照亮青年成长路

      1931 年 9 月 18 日的深夜,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巨响,撕开了中华民族苦难的序幕。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事端,炮轰北大营、侵占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痛烙印。十四载浴血抗争,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了民族独立之路,他们的呐喊与牺牲,化作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交到青年手中,铭记这段历史,不是沉湎于伤痛,而是要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成长力量,在新时代的赛道上,以青春之我担起时代之责,让历史之光照亮成长征途。

      以历史为镜,校准青年理想的航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山河破碎的危局,无数青年冲破迷茫,选择以热血赴国难。有的弃笔从戎,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周旋;有的奔走呼号,在街头巷尾传播抗日思想,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怀。他们的理想,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救亡图存的征程中熠熠生辉。反观当下,部分青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陷入 “内卷” 与 “躺平” 的纠结,或是在多元思潮中迷失方向。青年当以这段历史为镜,看清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 从研发芯片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到扎根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从守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根脉,每一个与时代同向的选择,都是对先烈理想的延续。唯有将 “小我” 融入 “大我”,才能让理想不偏航,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芒。

      以先烈为尺,锤炼青年担当的筋骨。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敌人周旋数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年轻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用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誓言,诠释了青年的担当。先烈们用生命证明,担当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困境之中坚守到底的韧劲。今天的青年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担当的考验从未缺席:在科研实验室里,为攻克技术难题通宵达旦;在疫情防控一线,化身志愿者守护邻里平安;在国际舞台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每一次迎难而上,都是对担当精神的践行;每一次挺身而出,都是对先烈精神的传承。青年当以先烈为尺,在实践中磨砺筋骨,让担当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

      以耻辱为戒,激发青年奋进的动能。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教训,深刻印证了 “落后就要挨打” 的真理。彼时,国家积贫积弱,工业基础薄弱,国防力量空虚,才让侵略者有机可乘。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耻辱,化作了中华民族奋起直追的动力 —— 从新中国成立后 “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到新时代高铁、5G、航天等领域的领先世界,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份奋进的基因,理当在青年身上延续。面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复杂形势,面对科技领域的 “卡脖子” 难题,青年更需以耻辱为戒,摒弃 “佛系” 心态,主动走出舒适区:学生时代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步入社会后勇于挑战困难,在岗位上追求卓越。唯有将对历史的敬畏、对耻辱的警醒,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奋进行动,才能让国家在时代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让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与尊严代代相传。

      历史的回响,始终在提醒我们来路何方、去向何处。对于青年而言,铭记 “九一八”,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记住先烈的牺牲、历史的教训,更记住时代赋予的使命。当青年能以历史校准理想、以先烈锤炼担当、以耻辱激发奋进,定能在成长路上行稳致远,用青春力量续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让历史之光,永远照亮前行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