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金句:
对“活下来”的重视,是生命本有的珍宝。
作为社会一员,大多数人在碰到一件不好的事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总习惯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时候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随大流发表言论。这种行为相当不负责任,还有可能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所以,以后在评论一件事时一定要客观理智,推己及人,切不可以圣人标尺要求每一个人。
这种选择性的遗忘与忽略,也在帮助我塑造所谓的自我形象。并成功自欺。
追求美好,人之本性,无可厚非,但不能罔顾是非对错。
作者勇于自我剖析的做法让人佩服。
七年过去了,有一个病人,始终被忽略着。
看到这句话,就莫名的心痛。当大家每一个人发出一句不经意的谴责时,就有可能变成语言暴力,可知有一个人被折磨的不成样子。言论自由的界限还有待鉴定。
三个段落:
死亡,有时是生命的消逝,有时是爱的枯竭,心的凋零。主动或被动,在那个事件里,你和我,对后一种死亡都有着体验。施暴与受暴,都是心的凋零。
这个事件里,其实有很多施暴者,但独有作者站出来诚恳的道歉。
它们在我的经验中同时存在。而阴暗面始终被回避。我猜我之所以回避,是因为 我非常担心会和你有同样的遭遇——我可能因为呈现了自身的阴暗面,而被否定, 被列为坏人,从此不得翻身。
当一个人敢于直面自己恐惧的事情时,他本身就已经在突破自我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到的是这点:我把活成一个对的人、一个好的人,看作是比活着本身更重要的事。
这个让我想起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活着才有实现其他更高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