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风骨墨初绽  笔未染尘已凌志       文/林耀琼



    重彩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发展历程与青绿山水画密切相关。纵观刘剑如的重彩山水画,在保留汉唐雄风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抽象构成与装饰美感。既有传承石窟壁画的技法,又横向吸收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色彩斑斓绚丽,兼具传统与现代美感的艺术特征。




    正如刘剑如所言:绘画从不是“会与不会”的选择题,而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当笔尖触碰到画纸的瞬间,喧嚣便会退场。读大学时,她便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书法作品展览,入京工作时师从胡抗美,并赴国家画院曾翔工作室专项进修书法篆刻。扎实笔墨线条,为后来师从涂家辉先生学重彩山水,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刘剑如笔下的重彩山水绝非简单填色,而是“笔为骨、色为肉”,并将文人画笔墨趣味注入重彩体系,实现“工而不板,艳而不俗”的审美体糸。在创作过程中,她将书法线条美三要素“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带入画面:勾勒出的山石结构圆厚饱满,通过中锋用笔,使线中心有骨,四周有肉,形成三维空间的浮雕效果,如锥画沙;树木、房舍笔毫逆势涩行,而非蛮力;流水行云运笔速度与提按变化,形成粗细曲变的交替,如音乐般的韵律。善用多层的色彩叠加,突破传统单色调的局限。这种“积彩法”营造出色彩渐变的立体感,并大胆调色大面积的青绿和赭色,构建非写实的山水意境,强化色彩的情绪表达,增强了作品的现代性。




    “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呼吸。而我能做的便是带着敬畏与热爱,继续握着画笔,去记录、去表达、去遇见更多在色彩里的惊喜”。正是刘剑如的这种感悟和谦卑,她重彩山水才脱开笔下的桎梏,展现出“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艺术效果。乐山者坚,乐水者柔,乐山水者懂人生。不正是艺术家精神追求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学思想所在?也是艺术家体现山水兼具、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




      当代艺术家通过技法创新,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又赋予重彩山水的视觉语言,使其在现代艺术中焕发新生。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和传承传统山水画的精华,挖掘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元素;另一方面要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将新的审美观念融入山水创作中。画家刘剑如无疑是做到了。从其作品《碧岩幽图》、《群峰叠翠接苍冥》、《南山居》、《江山积翠》中,仿佛看到谢灵运诗中的意境:岩峭岭稠叠,洲萦诸连绵;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也是陶渊明的隐逸思想的体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每一个画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从以情会境、情景交融到物我两忘,从观察客观景物的物理特征到感受、感悟自然界的生命特征,直至完成自己的作品,是艰辛的创作历程。画家刘剑如正朝着新的高度迎难而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