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标题应该换种说法: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投身宠物行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插播小背景:小时候被狗追咬过,怕狗怕了十多年来年,入行之后的一年才开始不怕狗。
透过别人的泪光再看“痛点”
1年多前,我和大圣(大圣是负责人,主运营)一起负责某纯信息网站的宠物频道。而我身为产品经理,每天80%的工作时间,都在解决宠物狗的交易投诉纠纷问题,斡旋于客服/销售/买家/卖家之间,当时刚毕业做产品半年多,写需求做产品还可以,解决这类问题非己所长。后来在大圣的点拨下,幡然醒悟:应该针对此类问题梳理一套系统的判罚流程。自己从头梳理了一个简版出来,大圣也梳理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判罚流程(已跪),从效果上看,缩短了判罚周期,提高了判罚合理性,提升了判罚效率(28天缩短到7天),我也解放了出来,专注于产品。
乍看之下,卧槽!效果显著,一举两得啊。可是感觉好像回避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尼玛这么多的投诉纠纷啊,再深一层归纳的说:宠物狗交易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病死狗,那么多售后问题?
曾经最夸张的一个案例,用户在平台买了病狗之后来公司大闹N次,甚至将狗的尸体装在汽车后备箱里威胁。虽然最终赔偿了用户,也处罚了商户,但这是4输局面:用户因狗病死而伤心,平台也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商户也因处罚对平台非议,狗狗失去了可怜的生命。
看到用户投诉过来的一个个case,很多都用户都在哽咽着投诉,在他们眼中宠物不是商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她们的伴侣,朋友,孩子。虽说产品经理应该有同理心,但彼时的我还无法很贴近的理解这种心情。大圣每每看到这些都会有很多的感慨和疑惑,凭着一股轴劲儿和韧劲儿,我两一起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去了解一个陌生的行业
虽然网上有宠物行业的一些数据报告,到真实有用的还是不多。要想了解一个行业的生态,首先要了解这个生态里面的人。通过销售同学的筛选和推荐,上门拜访了不少商户,有真正自己一家子养狗的淳朴犬舍主理人,有非常有先进生产理念的养狗夫妇,有行业内做了N年懂行懂水的大中介。那段时间,一周要往返通州3-4次去拜访商户,后来每个月至少要出差一次到其他城市了解当地宠物市场,上海、成都、深圳等。半年下来有了自己的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和这些人的实际接触,虚实结合的言谈中,对这个行业有了逐步的认识。
整个市场,单说宠物狗活体交易这一块,并不是像那些所谓的行业数据中所说有几百上千亿级,仅是近百亿的交易规模。几个方面的数据来源:各地官方或民间的行业协会,行业资深商户的估算推到,下游服务商的综合数据,再综合线上网站的数据。
方法一:线上和线下渠道的销售占比,网站在线上渠道的销售占比,网站内商户每天的销售额(各城市的不同权重),以此推导出一个值。
方法二:各地区商户不分渠道的每天销售量,各地区的商户数量,城市的权重比例,这些能估算出全国每天的销售量,再乘以不同犬种的销售均价,以此推导出一个值。
方法三:通过每个商户的种公种母数量来判断幼犬的年产量(狗狗不是孙悟空,一定得有爸妈!囧),再乘以幼犬的流通率,估算出全国每年的销售量,再乘以不同犬种的销售均价,以此推导出一个值。
通过以上估算,会大体得出行业规模,再与行业内的下游服务商,如电商、线下服务、论坛等的沟通交流中,也都相互印证并基本认同。
庖丁解牛式纵横捭阖的解剖生态
一道军令状!月底前上线验证模式
(下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