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日说法》报道了16岁女孩陈欣然绑架母亲致死的惨剧,网上一片谴责女孩惨无人道的声音,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再一次曾为热议焦点。
父母对她的专制教育,训管学校极端的管教方式,都是导致她心理扭曲、暴力行为的诱因。
我没有同情陈欣然所作所为的意思,但是令我痛心的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的个体意愿是完全被否定、被压制的。
那些本该是个人选择的行为,比如交什么样的朋友,学习什么专业,买什么东西,包括去不去训管学校,都受到了她的家长(父母/小姨)的干涉,没有人尊重过她的意愿。
这个案例,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悲剧的极端例子,但是想一想,我们大多数人,自己的个人意愿、个人选择,常常得到家长的尊重了吗?
下面这个网友的话恐怕代表了很多人的成长经历。父母对孩子用骂用打,还有现在的溺爱,缺席的唯独是对孩子的尊重。
承认吧,中国式父母不尊重孩子,是由来已久、并为公众认同的行为。
大家都在做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并不代表它就是对的。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尊重程度也在提高,但是真正身体力行做得好的,却并不多。阻碍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我们的文化没有尊重过我们,我们怎么可能去尊重孩子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儒家教化思想占主流地位,强调的是个人服从整体。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赤裸裸地对个人的否定,对集体秩序的膜拜。张艺谋式的恢宏博大的团体操表演,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传承的一个符号象征。
这种文化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浸淫其中的每一个人。所以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都是一个身体被训诫的过程。
从小被父母,被学校,被社会(各种各样地机构、单位)训诫,直到你能完美地跟上团体操的节奏。然后这种训诫内化为自己本身的心理要求,等有了孩子,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对孩子进行训诫的责任。
自己的个体需求从来没有被尊重过,没有培养起尊重自己的能力,怎么有这个意识、有这个能力、知道如何去尊重自己的孩子呢?
心理学家分析,父母的行为习惯,不管我们喜欢的主动继承过来,还是不喜欢的极力避免复制,最终,因为成长过程中的耳濡目染,我们都习得了那些行为方式,成为自己的父母。只是,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但都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的原生家庭,就是典型的家长制。从小,我们姐弟都只有听从父母的本份,如果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就是“犟嘴”、“不孝顺”。 我非常讨厌这种专制,发誓绝不对我的孩子做同样的事。在国外读幼儿教育期间,建立了尊重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信心、有能力的个体的理念。工作中也往往能知行合一。
但是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却露出家长制的马脚。
有一次我晚饭花了两个小时做了红烧肉和干煸豆角,8岁的儿子却只挑了几块肉到自己盘子里。他爸开始对他说教餐桌礼仪。我告诉他要先把米饭放在盘子里,然后放红烧肉和蔬菜。儿子争论:“你不能规定我吃饭菜的次序。” 老公说“我们能。” 劝说无果,我又不想让饭桌气氛搞糟,就采用了最粗暴和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今天和明天都不能用电脑。”儿子气得掉泪,但是还是照做了。
晚饭后儿子到我房间,说想跟我谈谈。他说:“妈妈,你告诉我要先放米饭,再放肉、蔬菜,你显示自己聪明,让我显得很愚蠢。”
儿子的话一下子戳中了我。是啊!我一直自诩尊重孩子,但是我今天饭桌上对待儿子的行为,事实在是在贬低他。给他传输的信息是:在妈妈的眼里,你连怎么正确地吃饭也不知道!
我不尊重儿子的表层原因,可能是因为累,时间赶,没有耐心。这其实都是借口。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那就是我多年习得的、最熟悉的教育方法。当我不注意的时候,他就溜出来控制我的行为。
背负深厚文化影响的我们这一代,需要时时警醒。
2, 欠缺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我们不得不训练孩子学习团体操180式。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决定,看起来很美,但是知易行难。
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 你可以很潇洒地说:“好啊。这是你的决定,你负责。” 但是内心里却不由泛起涛涛江水:如果今天我同意他不做作业,他就可能养成不做作业的习惯,成绩就会下降,就会跟不上同学的步伐,就会考不上重点中学,跟落后的孩子混在一起,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女朋友,苦逼一辈子!
最后你不得不放弃尊重孩子意愿的诱惑,而是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我知道你很累,不想做作业,但是这是学生的责任,必须完成。”
再比如,女儿大学志愿想填报化学专业。当妈的当然要反对:女孩儿家整天跟化学药品打交道,有危险性,身上整天一股怪味儿,男孩子还不得退避三舍?又是没有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本科毕业找个像样的工作都难,如果读研究生又得几年,好男人没剩几个了。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对大多数人来讲,从小,每一步,都是为了训练团体操180式,以便将来能够跟上、胜任团体操的表演。表演得特别好的,可能会被选到第一排,作为典范、领跳,得到一些奖赏。但是更多的人,只能尽其所能以保自己在团体操中的位置,没有因为掉队,被扔出队列。
不难理解,做父母的,是真心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才没有尊重孩子的决定。我们的出发点,是想保护孩子一生的尊严。我们这么做,是因为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个责任,没有人来承担。因为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护公民的个体尊严。
一个普通年轻人,你上学、买房都不得不靠父母、甚至几代人的积累,你没有底气坚持你的意愿;如果你失业了,要么回家啃老,要么忍气吞声保住下一份工作,生存比尊严更为刚需;好不容易你在团体操中的位置稳固了,觉得可以喘一口气了,但一点意外,比如车祸、比如生病,都有可能把你多年的努力一笔勾销,“一夜回到解放前”;还有少数更不幸的,如果家庭里有个长期病人、残疾人,那你的头上就戴了紧箍咒,你却没有孙悟空的神通......
想象一下,如果像某些友邦那样,我们建立起了大学生全员自愿无息贷款制度,给年轻人足够的购房补贴,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意外事故保障,残疾人生活保障,退休生活保障等等,那么,普通个人才不会因为生存所迫放弃尊严。我们做父母的,也乐得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决定。
谁都知道,团体操的规模再大,都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尊严有追求的个体组成的。陈欣然这个人,你恨她也罢为她痛心也罢,她也是其中之一。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槭树街艾林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作者)
(个人转载微信群和朋友圈无需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