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写作(阅读)驱动力:悬念设置

读书,对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我而言,好像不需要去学习它。因为它本身是自然而然与源自内心精神幸福的事。但在看开始看采铜的《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后,觉得阅读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反而是一件极其深奥与值得研究的事。至少,这件事,是一件需要时间慢下来去“深耕细读”且需要讲究方法的。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想到的还是那种沽名钓誉的“挂羊头卖狗肉”的言不由衷的滑头文章和书籍罢了。我不敢说自己读了很多书,但也还是读了一点的,所以,在阅读上,或者说在购买书籍上,以前是亲自到书店去瞎逛亲自选购,可谓事必躬亲,以防买到那种“名不副实”的书籍。现在学会了在网上买书,会参考别人的意见,但更相信自己的感觉。虽然仅从书名、目录与书本的整体介绍,就大致不差地购买到如愿以偿的好书,我以开玩笑地和学生说过,现在的我对好书已经培养出了一种敏锐的嗅觉了。但是,正所谓“人有失足,马有失蹄”时,所以,我对书籍的选购,凡事还的相信亲自阅读过后方可确信。

对于这本《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也是如此。

到今天为止,这本书我只拜读完其中的第一(“书的结构”)、二章(“阅读的规律”)两个章节,第三章(“文字的建筑”)的阅读处于“正在进行时”。照理来说,在此刻来谈这本书,难免有“断章取义”不合时宜之嫌,但是,对于这本书的喜爱,也敢为“满天下之大不韪”要枉言揣度一下,也许会贻笑大方,但确实是顾不上了。

就所读的这些章节来说,这本书名为“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但我更相信,从阅读与写作的互为”逆操作“而言,我相信这本书对写作者来说,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很多地方虽然作者是假以“精读”的名义言之,实为“阅读”之背面“写作”搭桥铺路与指点迷津。所以,我更愿意以写作的秘籍来介绍这本书,希望正处于写作困境与”攀岩“的创作者,来认真阅读并身体力行之,相信你定会收获颇丰。下面从我所读之部分来做点抛砖引玉,希望给你带来一点帮助。

在书的第一章“书的结构”中,先介绍了经典古籍《诗经》与《史记》的结构特色后、再介绍了“书中常见结构”共八种“书结构”,他们分别是:“无主题文集型图书的结构”、“单主题文集型图书的结构”“多主题文集型图书的结构”、“总分型图书的结构”、“层递型图书结构”、“时序型图书的结构”、“叙事型图书的结构”、“词典型图书的结构”。在这些图书结构类型中,对于写作者而言,私以为最为实用的就是地七种“叙事型图书的结构”。因为这种“叙事型图书的结构”是我们小学至中学乃至所有人广而用之的文体,尤其是在叙事型结构的具体类别,不愧为小说或记叙类文章“讲好故事”中可以真正“立竿见影”的,用则灵。而叙事类故事真正好的故事,往往是具有“自传性”的,或者可以说“越是自我的越是公众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作者说:“有一个作家说:当你督导任何一个好故事时,你就是在读自己的自传。”而这一切对于叙事类文章及小说而言,正如文章作者引用莫言的《超越故乡》中写道:“小说,就变成了几个很简单的要素:语言、故事、结构……结构则基本上是一种技术,无论多么高明的作家,无论多么伟大的小说,也是有这些要素构成,调动着这些要素操作。”更明确地说,就是小说写作的最重要在于结构的运用,而阅读就是解构小说结构的秘密。于是,作者在此介绍了“最常见的故事类型”:①“掉进坑里的人”模式即幸福的人遭遇人生变故后再经过努力爬出坑来迎来幸福。②“男孩遇见女孩”模式即男孩遇到命中注定的女孩,走到一起但由于某一变故被迫分开或找不到对方,分别跌入低谷,后因偶然或必然的事情,再此和好如初走向幸福。③“辛德瑞拉”模式即灰姑娘的故事。④“卡夫卡”模式和前一种模式主人公一样不幸。更糟糕的不但没有走向幸福反而桦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些结构类型既易懂又实用,操作起来也见效快,你觉得呢?

在第二章“阅读的规律”中,作者从“阅读的视线规律”、“阅读的速度规律”、“阅读的精细度规律”、“阅读的动力规律”四个方面这一解读“阅读”之“精细”与“深广”度来解密。在此,主要是想从后三个方面围绕“写作”来谈谈阅读。其一是关于“阅读的速度规律”之“读书速度”问题,其实,正如作者所说,这根本不成其问题。尤其说到了“当代社会以快为荣”的阅读怪象,他以为这“以‘快速阅读’‘超快速阅读’为卖点,实质上是让人误入歧途”的。相反,作者认为:“你读得越快,所得内容的层次就越浅;你读得越慢,所得内容层次就越深。”虽然,这种说法也未必完全正确,但大体上如此,最主要的是阅读中是否带着包含着想象与联想的思考,这是阅读之关键。所以,有人提出阅读要做研究式地学习,方可对学习或写作有帮助。而作者说:“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恰恰是那些不容易读完的,需要精心慢慢读的书。”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也是真正学习知识或提高写作的秘密所在。而对于“阅读的精细度规律”也进一步深入对读书的速度做了分析,尤其是提到了“阅读‘颗粒度’的粗细程度”这一说法,这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研究式阅读法”,无论是学习知识、获得启发还是提高写作都需要如此。作者在文中尤其提到了苏轼的“抄书”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的古人早就有“读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这一说法。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也实践了做读书笔记式的“抄书”式阅读,自以为对书中的问题理解的更为深刻也更为牢固。正如古人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对于书中的某些问题的阅读理解而言,我想还得更进一步地说,“书,非抄不能深、化也。”这些阅读法,也许有点过,但是,对于当下快节奏的时代生活节奏而言,我觉得宁可矫枉过正,也不可因噎废食。

而“阅读的动力规律”对于写作解密,更是精准到位。其中,作者写到的:“如果说文字是一列不断往前行驶的火车,那么悬念就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动力系统。”他是基于“阅读”的角度来说“动力系统”“悬念”的,但我更愿意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作的秘诀不正是如此吗?作者引用了苏珊桑塔格的名言“艺术是引诱”来说明写作的秘密所在。虽然说不能完全由读者的喜好来评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好坏,但很多时候是基本可以说明的。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道:“文本中的悬念正是我们阅读的动力。”“在设计精巧的文本中,每一个悬念的解除都能引出心的悬念,悬念就这样推动我们连续不断、不知疲倦地阅读下去。”所以,阅读作为写作的背面或反面,我们深知这一原理,何不用它来提升我们的写作力?

希望每一个为自由而写的你,时刻记住:“悬念才是阅读的驱动力。”写作也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