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原词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标准的离别场景,寥寥数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凄婉动人,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十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末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注定了这段悲剧爱情。
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原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以无题为题,欲言又止,尽在不言之中。都说离别苦,相见难,其实离别比相见更加困难。辗转反侧,缠绵徘徊为全诗基调,三四句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写出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上句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情丝(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爱情的终生不渝。后又以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尽管爱情之路困难重重,相爱的人相距遥远,作者仍然相信他们的坚贞爱情将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定会有人像殷勤传书的"青鸟"一样,为他们传递讯息,使他们情意绵延,永无尽期。
九、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
痴情少女连用五件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作支撑点,字字千钧,誓词热烈,表达初奇,体现了诗在民间。
八、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邱词》。原词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自秦观的《鹊桥仙》。原词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词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穿过灯花焰火,拨开拥挤的人群,找呀,寻呀……却依然不见她的影子。忽然,眼前一亮,那“伊人”正在灯火稀疏处悄然而立,一阵喜悦之情涌上心头,终于找到她了!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她幽居自处,喧嚣之下静待,众人堆里独处,不入流俗、不同凡响,是臆想之美。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原诗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后人引用前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忠贞如一,完美绝唱。
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原词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一夜梦见死去多年的爱妾,有感而作。词意简单,感情真挚,生离死别的无奈与凄凉跃然人心,感人至深。真正的爱情是时间所不能抹灭的,阴阳相隔也切不断无形无限的思愁。不正是不离不弃,生死相许吗?不必说“尘满面,鬓如霜”,“年年断肠”,能心怀美丽的爱情不被俗世烟尘所迷的又有多少呢?
二、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上。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遇见。
作者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原文为: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上。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遇见。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仓央嘉措是清朝时期的藏族六世达赖,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但他的诗歌作品多传于藏边,写作风格生动活泼,情感洋溢,如同藏区的青天白云,清澈,高渺而又神圣。轻轻吟诵往往让人心有所感,身陷其中,飘飘摇摇去追寻心底最纯真的沉淀。
第一次看到他的诗歌是《武林外传》中无双的台词,当时听后有种晨钟暮鼓的感觉,如此大胆夸张的形容,无愧是诗歌界中的一朵奇葩。尤为难得的是他作为六世达赖,能如此痴情,不羁,而现在的我们想起不知会有多少人汗颜。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原词为: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愁”,“一醉”,“强乐”这些词无不撼动感触,千年来古今共通,也是为何其能流传为佳话的原因。前面的铺垫又适当的将“春愁”推向一个平台,最后点出“为伊消得人憔悴”。自然而不失新意,荡气回肠,使人三月不知肉味。点评亦是画蛇添足。更为难得的是那份执著,坚韧的真情。有夫如此,夫复何求?